寒冬腊月,走进陇西县权家湾镇焦家湾村香菇种植基地,棚内一朵朵肉厚形圆的香菇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筛选、烘干、装车,场面忙碌有序,这些香菇将在采摘后被发往全国各地。
该基地现有香菇大棚100个,并配套建有气调库、保鲜库、菌棒生产车间等,年产香菇70万公斤。把焦家湾村的香菇打造成品牌,让这一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一直是该基地的心愿,也是附近村民的共同心愿。该基地成立于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成立之初就担起了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亲脱贫的重任,多年来,常年带动务工群众达50余人,人均增收达1.2万元以上。现在,尽管早已摘掉了“穷帽子”,但香菇种植却延续下来,并在助力乡亲增收致富上继续发挥着帮带作用。
今年67岁的杨士仪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在该基地工作了4个年头,他正忙着组织工人们过秤、装车,“我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的工资,趁着身子骨硬朗我还要再干几年。”老人开心地说。如今,老人家庭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孙子也考上了县城重点高中,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除了帮助脱贫户种植香菇,我们还吸纳了一部分劳动力,日常打理的工人有30多名。在采摘、加工的旺季,非常忙,我们需要的工人更多,有时能有50多名。”基地负责人田仲番说,截至目前,今年入棚的66.5万棒菌棒已产菇37万斤,销售收入达151万元,已兑付工人工资61万元,预计还能产菇30万斤以上。
“每天出菇在500斤以上,混装一斤卖5.6元,达到订单量我就微信通知客商来拉货。”田仲番说当天产出的香菇老早就被订购一空,为了减少客商每天往返跑,他们产够订单数才通知客商来取货。随着该基地香菇种植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和市场化,名声也逐渐打开,打造成更响亮品牌。今年11月,申报的“珍益谷坊”商标获得成功注册,这不仅是陇西县香菇种植领域第一个,更是陇西县村集体经济组织第一个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