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桐城市黄甲镇向阳菌棒厂生产车间,阵阵热浪扑面而来,五六个工人熟练操作着菌棒生产线,装袋、灭菌、净化,环环相扣。与此同时,距离菌棒厂不远处的食用菌产业园内大棚内,数十名工人正在采收、摊晒成熟的黑木耳,整个村落内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冬日的黄甲镇呈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产业兴旺的美丽图卷。
近年来,黄甲镇依托土地、山林资源富集的自然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发展菌棒产业也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菌棒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而且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上了一条生态种植、农旅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黄甲镇成为现实。
土地生金 绘就山区致富图
“这黑木耳长得俊啊!朵大肉厚,色泽乌黑...今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近日,黄甲镇向阳村食用菌产业园很是热闹,2023年菌棒长出了第一茬木耳,产业园内一派繁忙景象。黄甲镇向阳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域依山傍水,光热充足,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让向阳村生产的各种菌类食品受到市场追捧。
“谁能想到,过去产业园内还是一片低效荒地,我们创新资源合作和资产利用形式,积极盘活向阳村闲置土地累计41亩,让闲置资源不‘闲’。”黄甲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雷龙苏笑着说道。
如今的食用菌产业园可以年生产有机黑木耳1800吨,白木耳种植面积达1080平方米,吊挂菌棒7万棒,累计销售收入可以达到亿元。此外还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支持周边近100多位村民就业,可带动周边老百姓每年务工收入达6万元,并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种植的产品,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真正让“小木耳”长成“大产业”。
党建联盟 蹚出共富路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黄甲镇采取全域党建的工作方法,把辖区内食用菌种植基地联合起来,大力打造集“研、产、销”为一体的食用菌党建联盟。成立以党委书记挂帅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聚焦以往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销售渠道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做好产业联盟发展规划。同时致力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推行“支部+支部”“支部+企业 (合作社)”“支部+基地”“支部+电商”等模式,改变了该镇食用菌领域单打独斗、配合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此外,该镇不断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在当地新乡贤、致富带头人等“排头兵”的带领下成立食用菌产业指导小组,专门负责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加工、销售等保障服务,着力破解技能培训、品种改良、资金贷款、推广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吸引一批能人回乡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力实现“一产业一小组、基地一旗帜”的组织建设和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截至目前,全镇菌类产品收益突破500万元,给三个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余元,带动周边村民务工收入预计可以达100万元。
“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全镇食用菌产业实现资源整合、发展联合、利益联结,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黄甲镇向阳村驻村第一书记肖建文说道。
配套加工 机械化生产“火力全开”
向阳菌棒加工厂内,30多名工人正在配料、制棒、灌装,各个工序岗位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年前订单多,为保障菌棒供应,给食用菌产业园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我们每个程序都开足马力全力生产。”负责人方泽富介绍道。
菌棒加工作为食用菌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过去受制于人员、机械等因素,菌棒产量相对较低,产业发展相对受限。作为黄甲镇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向阳菌棒加工厂于2022年5月正式开工建厂,厂房占地22亩,已购大小型机械55台,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0万元,新建成的厂房内,气候宜人,菌香四溢,将成为黄甲镇菌棒产出的“重要基地”。
“我们菌棒厂生产的菌棒主要将用于周边食用菌产业园生产,年产能可以达到100万棒,产值预计超过2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30余户、200余人次务工,实现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2万元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0万元。”向阳村党总支书记张海燕说道。
未来,在乡村振兴路上黄甲镇将继续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重点围绕茶叶、菌菇、毛竹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培育农旅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发展,打造“后备箱经济”,真正让特色产业成为黄甲镇发展生态经济的强劲动力,实现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