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春耕正当时。眼下正是香菇生产的黄金季节,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城壕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里,菇农们沐浴着春风,开始香菇种植各环节生产,吹响了今年香菇产业提质增效的号角。
走进城壕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料、套袋、转运菌棒,现场忙的不亦乐乎,呈现出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由于用工需求日益增加,产业园成了周边群众务工的好去处。村民杨旭海走出家门入厂务工,兼顾农活的同时也额外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城壕镇余家砭村村民杨旭海告诉记者:“我家就在附近,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30 下班,一个月能挣4500多元。”
菌棒要增产,制棒质量是关键。金黄色的木屑通过淋水、搅拌、装袋后被工人们推进高温灭菌棚内,而这一步也是菌棒能否顺利出菇的关键。产业园严把菌棒生产质量关和菌种、物料质量配比关,严格技术操作规程,确保菌袋达到无菌状态。技术员豆香娇告诉记者:“我们装包完成后,(菌包)就会进入到灭菌柜,我们的温度要达到102度,进行时间长达20到48小时的高温处理,让它达到完全无菌的状态。”
该园区充分利用秸秆废料、畜禽粪便等原料,积极探索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农业循环模式,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努力做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在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的过程中,华池县积极引导实力企业落户,结合华池县的地理气候环境,着力建设食用菌菌种研发、育种基地,并通过试验种植,鳞选出适宜的品种,实现就业收入与技术能力双提升。
菌光互补产业园技术总监梁启文说:“我们现在已经具备种植条件的,按照三元双向的循环经济去做,我们不仅收获了菌类,后面再循环种植玉米,土壤肥也会提高。赤松茸在反季节栽培的时候,市场价格在20元到40元不等,一亩地已经能提升到5千斤以上,全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生产菌类一直都是供不应求,为确保市场供应,园区将会进一步加大机械和人力投入,抓住有利时机,开足马力生产菌棒,为今年园区增产增效奠定基础,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城壕镇余家砭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山勇说:“目前生产香菇棒80万袋,榆黄菇棒50万袋,园区固定务工人员是50人,在春秋采摘黑木耳的时候,务工人员达到400人,预计今年园区收入4000万元,农户收入达到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