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有人曾问:“有些个体的形态特征几乎一样,为何非要将其分为不同物种?”杨祝良表示:“不同物种意味着不同的基因,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化合物;即使当前将其作为同一物种,也要注意保护不同种群,不然会影响未来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不少科研人员会通过绘制树形图,直观呈现物种的进化、亲缘关系。杨祝良说:“绘制‘生命之树’,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还能带动产业发展、护佑百姓健康。”
一个物种,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看似一样的羊肚菌,实际上属于几十个不同的物种。“要想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关键是搞清楚哪类羊肚菌能人工栽培、哪类羊肚菌能高产。”杨祝良团队发现,羊肚菌起源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经历过第四纪冰期的羊肚菌更喜欢低温,不适合在高温区域种植;只有腐生型的羊肚菌才能用于栽培,共生型羊肚菌人工栽培很难;腐生型羊肚菌中,最容易人工栽培的是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等,这为产业化育种提供了方向,进而实现了网友点赞的“羊肚菌自由”。
一次科普,护佑一方百姓健康。2000年3月,广东发生一起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拿到标本后,杨祝良发现,这是鹅膏属新种,并将其命名为致命鹅膏。为了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杨祝良团队绘制了“毒蘑菇图鉴”,提出了“‘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蘑菇不吃”等科普口诀。
国内误食野生蘑菇事件,不少是因为误食了剧毒鹅膏菌,杨祝良指导学生、副研究员蔡箐跑遍大半个中国,采集和借阅了大量标本,终于研究清楚,我国一共分布有12种剧毒鹅膏菌,其中8个是已知物种、4个是新物种;剧毒鹅膏菌主要分布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
“现在云南村庄周边很少见到剧毒鹅膏菌了。我们拿剧毒鹅膏菌的照片给村民看,他们会说这种菌子有毒,不能吃。”蔡箐说,不少村民担心有人或牲畜误食剧毒鹅膏菌,见到了就直接把它销毁。
杨祝良说。探索本身就是意义——坐在屋子里的我们,永远想知道屋外的林子里有什么……”
来源|《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