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江市发改委获悉,去年牡丹江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实现新突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牡丹江市规模以上生物经济企业发展到52家,实现营业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16.9%。
据了解,按照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去年牡丹江市健全生物经济统筹推进机制,成立生物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设立科技创新、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8个工作专班,形成专班推进、上下协同、部门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生物经济推进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一县一品、互补互利、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
据介绍,去年牡丹江市聚焦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大创新药等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生物产业链整体创新效能。全市生物领域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到34家,“头雁”团队工作站发展10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6家。坚持集群发展“聚势”,全力打造原料药代工药特色药新基地:突出“道地药材”优势,打造全国“原料药”基地;积极推动医药企业与省外医药集团合作,打造全国“代工药”基地;大力发展特色药品,打造全国“特色药”基地。
同时,牡丹江市积极打造生物农业产业集群。去年牡丹江市食用菌产值达到102.7亿元,同比增长4.2%,居全省第一位,傅向东水稻资源研究和田志喜大豆资源研究2个省级科学家工作室完成省级备案。发挥东宁口岸资质优势及绥芬河自贸片区落地加工优势,扩大进口中药材品种和规模,推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牡丹江市中药材产值实现31亿元,同比增长12.4%,成为推动生物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