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围场“田郎中”把脉问诊 开出“致富良方”


    【发布日期】:2024-04-25  【来源】:和合承德网  【作者】:王东岭 郭艳慧
    【核心提示】:文章讲述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杨家湾乡小洼村如何通过种植赤松茸实现经济效益,并推动乡村振兴。小洼村利用专家技术支持,建立了赤松茸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和资金投入,成功发展了特色产业,带动了村民就业。河北农业大学李守勉教授和团队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解决难题,促进了产业增收。此外,围场县还通过创新乡土人才培育模式,培养“田秀才”“土专家”,并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以支持乡村振兴。

    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杨家湾乡小洼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一垄垄松针堆垒成的菌床散发着松针的味道。

    “我们村已经建成8个赤松茸大棚,平均一个棚种植赤松茸600棒左右。去年5月中旬种植,8月初赤松茸出菇。去年鲜菇与干品蘑菇,销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等地,一共卖了17万元。”小洼村党支部书记潘景林说,赤松茸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今年5月中旬又能出菇了。

    小洼村种植赤松茸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因为有食用菌专家为这个村做指导。有着技术贴身加持,棚里的赤松茸卖出了好价钱。

    “去年,杨家湾乡擦亮‘三力领航’党建品牌,激发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精神力’。乡里依托小洼村合作社,由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出资50万元、村集体出资20万元,流转土地50亩,在小洼村建设大棚种植赤松茸和豆角,通过发展村集体特色产业,带动7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杨家湾乡负责人说。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咱村建立赤松茸基地以后,河北农业大学李守勉教授和她的团队就开始对赤松茸基地提供技术支持。还有围场兰旗卡伦乡万航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冀伟为咱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过硬才能挣钱。”潘景林说。

    河北农业大学李守勉教授和她的团队手把手教授农户种植技术,解决种植难题,助力产业增产增收。县里的“田郎中”、农技专家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对食用菌产业进行“把脉问诊”,对农户进行针对性培训。专家们通过科技下乡、现场观摩、专业培训、线上线下指导等形式,实现“手把手”教、“面对面”学、“点对点”解,培育“田秀才”“土专家”,共植乡村振兴的“好苗子”,助力地方食用菌产业发展。

    眼下,春耕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田郎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县探索创新乡土人才培育和使用模式,遴选“土专家”,组建了一支覆盖全县的“田教授”队伍,通过依托身边产业、激活身边能人、运用身边语言、传授身边技术、带富身边群众,助力乡村振兴。

    围场加快推进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培训高素质农民;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培训指导农户,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同时,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