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市场上的各种食用菌成了广大市民美味与健康的新选择,天津产的白灵菇、金针菇、茶树菇、双孢菇、杏鲍菇、鸡腿菇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到上海、广州等城市,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
上世纪70年代末,天津林业果树研究所启动食用菌的研究开发;80年代中期,天津出现食用菌规模生产;2008年,天津食用菌产量达到6.64万吨,食用菌产业成为天津市的朝阳产业。
食用菌向都市农业掘金
天津是个“大城市小农村、大工业小农业”的城市,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集中了众多的农业科研单位,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综合优势。这些优势有利于在小农业的环境下恰到好处地培育强势产业。食用菌种植业还被天津市列为重点产业。
据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市食用菌协会秘书长张志军介绍,天津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产销规模、品种质量、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内占据了重要地位。天津食用菌产业分为3个主要板块。
第一个板块,传统的设施栽培(大棚栽培),正在向高效栽培的方向发展。2008年设施栽培食用菌产量占天津食用菌总产量的近2/3。第二个板块,天津地区大片的退耕还林地,为食用菌种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空间。一方面,利用林下较宽的间距,培植合适的食用菌品种,可降低种植成本;另一方面,林间温度比陆地低2至3摄氏度,可以推广反季节栽培。同时,食用菌还对林木起到了养护作用,被视为长效经济与“副效经济”的结合。第三个板块,瞄准滨海盐碱滩涂,打造生态工程。天津的土地资源优势在于盐碱地和填海造地,盐碱地不适合农业种植,而食用菌生长主要依靠菌棒,脱离土地。菌棒填回土壤之中,由木屑等细颗粒物质构成的菌糠,在土壤中形成滤水层,滤出土壤中的碱,增加土壤的水分,可逐渐改良土质。这个板块也是天津食用菌种植的特色。目前天津已建成5个盐碱地试验基地,正在向规模化发展。
科技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天津市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的推动。
天津市财政、农委、科委对食用菌科研及产业化给予了有力的扶持政策。近年,在扶持政策的带动下,天津市食用菌产业在菌种培育、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设施建设、循环经济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科研院校所发挥了中坚作用,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天津市食用菌协会成立了由18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规划、指导和支持。天津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联合启动了“高档食用菌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建立了4个食用菌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核心区,示范推广面积达0.8平方公里。
科技型企业发挥了龙头作用。天津市天寿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天津农科院、天津林果研究所、天津农业科技园区联合组建的科技型企业。该公司从产前的品种选育,产中的标准化栽培技术,到产后的深加工,全方位扶助菇农。最近公司又联合国家保鲜中心展开了食用菌保鲜技术的研究。
循环经济使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传统农业生产中留下的木屑、麸子、米糠等有机下脚料,可以作为食用菌生长的原料,培植蘑菇。蘑菇丰收后,剩下的菌糠等废渣可以循环利用,可从中提炼出单体蛋白,用于加工饲料,制成有机肥,实现多层次的综合利用。
食用菌产业催热农业投资
近年来,天津市食用菌产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大型投资机构、大型企业纷纷进入该产业。投资热还带动了农民集体投资。目前,天津市上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和销售公司达20多家,在国内食用菌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宁河县潘庄镇齐心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区是集秀珍菇培育、种植、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食用菌生产基地,由潘庄镇与台湾威利集团、香港金雄集团、蜡笔小新(天津)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总投资3亿余元。天津欣源食用菌有限公司建设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总投资300多万元,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有日加工能力达100吨的鲜菇加工车间。静海县大力发展万亩林地经济,积极推广实施林地种植食用菌项目,该县王口镇南茁头村筹资50多万元建设菌棒厂,每天生产菌棒1万多个。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天津食用菌产业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食用菌后期加工发展的滞后,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种植设施不够完善,需解决大棚设计缺陷问题;在一些产销分散地区需要建立专业组织,解决菌种混乱、药物滥用、市场销售不畅等问题,以促进食用菌产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