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向山地要食物”贵州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7-06  【来源】:中国食品报  【作者】:记者 杜涛
    【核心提示】:本文探讨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策略。贵州省利用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尤其是红托竹荪等特色山珍。文章强调了贵州省通过实施五大工程,优化区域布局和种类结构,推广良种和高质高效生产方式,以及推动循环经济和菌渣的多元化利用,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同时,贵州省也在积极拓展市场,提高食用菌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食用菌是“菜篮子”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我国东南地区已实现产业化发展。贵州山区是生产优质食用菌的理想场所,红托竹荪等山珍均产自贵州。“向山地要食物”,在贵州山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既符合大食物观发展理念,又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来,依托西部山区生产食用菌的多重优势、紧抓食用菌产业转移的契机,贵州省积极出台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实施菌种保供、菌材保障、主体培育、人才培养、绿色发展“五大工程”,补齐贵州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短板,同时完成《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

    目前,贵州省食用菌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八。与此同时,贵州食用菌产业的增速已由前几年的近乎倍增式逐渐放缓,进入巩固发展成果、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

    加强特色食用菌开发和良种推广

    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传统产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格局呈现“南菇北移”和“东菇西扩”的发展趋势。其主产区从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始向西南、西北、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贵州、四川等省逐渐成为新兴的食用菌主产区。

    为了突出贵州省食用菌品质优良、绿色生态的特点,推动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由数量增长向高质量提升转变,今年,贵州省重点优化食用菌区域布局和种类结构,突出黔西北、黔西南、黔东等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区集聚效应和产业重点县辐射带动效应,在高质生产方式方面重点突破西北高原山区夏秋菇类生产技术集成应用和推广,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优化产品种类结构和提质增效。一方面,继续突出单品优势,探索红托竹荪周年化、工厂化生产,确保今年产量增长5%以上;另一方面,在大宗种类上提高平菇等品种的夏秋错季生产量,计划提升5%,扩大黑牛肝菌的规模化生产,全年产量增长20%以上。此外,贵州省还积极开拓鹿茸菇、白参菌、灰树花等特色食用菌种类的销售渠道。

    特色食用菌良种是食用菌产业实现提质增效的前提。今年,贵州省推进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贵州)建设,稳定保藏香菇黑木耳、红托竹荪、羊肚菌等优良菌株。设立本土种质资源人工驯化与示范项目,鼓励开发在菌物资源普查时发现的特色资源。同时,贵州省还将与食用菌产业院士团队和国家首席专家团队合作,引进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等,建设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推广。

    以高质高效生产方式助力提质增效

    在多次产业调研和市场考察后,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提出,“错季生产、差异化种植”是大力推广的高质生产方式。我国食用菌产业起步早,在东部发达地区已有多个上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这些基地夏秋季较热,故而集中在食用菌旺季出产平菇、大球盖菇和香菇等大宗性菌类,占据全国市场较大份额。依托贵州西北部乌蒙山区高海拔、冷凉气候的特点,贵州省致力探索夏秋菇类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乌蒙山区在夏秋季出产大宗菌类,既避开了竞争力强的旺季,又能以远高于旺季的价格出售,实现提质增效。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国胜告诉记者,去年淡季时贵州冻菌(平菇)的产地发货均价5元/斤,远超旺季时全国的发货价,毕节市赫章县一家公司去年夏秋季出产了250多万棒冻菌,净赚1000多万元,大大激发了食用菌生产单位、菇农错季生产的积极性。事实证明,贵州成功错季生产食用菌是践行“向山地要食物”的积极举措,值得大力推广。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工厂化种植食用菌产业既能实现食用菌增产增效,又能带动菇农就业增收。目前,平菇、大脚杆菌、香菇等菌类在我国已有成熟的工厂化基地,为此贵州省积极探索“差异化品种+工厂化种植”的高质高效生产方式,选择黑牛肝菌、白参菌等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或珍稀食用菌品种,突破其传统种植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在毕节市大方县建成全国首家白参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建成特色黑牛肝菌工厂化生产基地。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白参菌工厂化基地日产白参菌等珍稀菌类20吨,加之工厂化生产能保证稳定的供应量,公司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就业增收成效显著。据该公司董事长李尽平介绍,公司吸纳了200余名当地农户到白参菌工厂化基地务工就业,去年这些农户人均年收入达3.6万—4万元。

    菌棒的轻简化、集约化、自动化生产方式以及“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贵州省大力推行的食用菌高质生产方式,这些方式可以提高菌棒成品率、提升食用菌产量、保证食用菌品质安全。据了解,贵州计划今年完成2个年产能2000万棒以上的菌棒厂提升改造。贵州省支持引导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完善食用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制定《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标准体系(食用菌)》,计划创建一批食用菌生态化、标准化家庭农场,提升标准化程度。

    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据介绍,为引导经营主体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菌渣的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贵州省今年计划推广“菌渣—有机肥(二次生产)—果(菜)园”等循环利用主要模式,在遵义道真、铜仁玉屏等地设立食用菌循环农业示范点。

    “黔菌”出山是提高当地特色产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路径。今年,贵州省还将加强建设全省食用菌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面向全国的食用菌产品、菌需物资交易中心,紧盯成渝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消费区,扩大市场份额,推动“黔菌”出山。此外,加强培训食用菌出口企业,提高贵州食用菌的国际竞争力。(记者 杜涛)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