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小菌棒 大希望 漳县绘就富民画卷


    【发布日期】:2024-07-20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瞿娟 通讯员 刘瑞霞
    【核心提示】:本文报道了漳县东泉乡胭脂村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黑木耳的丰收情况。介绍了当地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黑木耳种植,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文章详细描述了黑木耳的种植、采摘、晾晒过程,以及村民通过参与黑木耳产业获得的收益和生活改善。同时,还介绍了东泉乡如何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探索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以及“公司+基地+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了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

    仲夏时节,正是黑木耳丰收采摘的季节,走进漳县东泉乡胭脂村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成片的圆柱状木耳菌棒整齐排列,菌棒上长满了黑黝黝、肉嘟嘟的黑木耳,长势喜人。工人们在菌棒之间穿梭,采摘、运输、晾晒,喜笑颜开,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基地建成后我就在这里务工,一年能挣一万元,还不耽误家里的事。”胭脂村河湾社村民王菊莲乐呵呵地说。

    刚刚收完自家农作物的附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基地里的“菌农”,穿梭在各个大棚里,拿起菌棒熟练地把一朵朵木耳采摘下来,分拣、晾晒。自黑木耳开采以来,漳县金田园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每天100元的工钱,组织周边群众开展黑木耳采摘、晾晒、管理等工作,在解决劳动力紧缺的同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靠自己的双手吃上“产业饭”。

    兴特色产业,富一方群众。近年来,东泉乡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动员农户流转撂荒土地57亩,将土地闲置撂荒的劣势转为发展产业的资源优势,建成东泉乡食用菌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强组织、转方式、建基地、兴产业、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双推共赢”。

    “刚开始,村上鼓励动员大家利用闲置院落、闲置房屋、闲置空地种植‘塔摆木耳’。我们还有所顾忌,怕种植效益不好,卖不出去,没想到村上不仅给我们免费提供种植木耳的塔摆架子,还兜底保障,让大家在家里就能就业、销售。”胭脂村河湾社村民张田有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们多方协调项目资金发展吊袋黑木耳,目前已建成种植棚46个、晾晒棚26个、塔摆棚15座、菌棒加工车间1个,年可挂50余万棒,年产值可达到300余万元,可吸纳周边100多名村民长期务工,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在胭脂村河湾社优先试种庭院‘塔摆木耳’,致力于让一户户农家小院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聚宝盆。”东泉乡胭脂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强说。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