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小菌菇住进“数字房” 农业创富不再“靠天吃饭”


    【发布日期】:2024-09-12  【来源】:杭州日报
    【核心提示】:文章讲述了桐庐县凤川街道翙岗村的食用菌种植户王钟鸣,通过采用工厂化智能菇房和数字化栽培技术,成功种植了新品种金耳菌菇,并实现了周年出菇,显著提升了产量、质量和效益。王钟鸣的桐庐富达食用菌有限公司利用数字化管控技术,实现了对食用菌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使得食用菌在非理想季节也能生长,并且品质得到保证。此外,王钟鸣还计划扩大栽培规模,提高产量与质量,并开发药用珍稀食用菌,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和增收。

    桐庐县凤川街道翙岗村,田野热浪依旧。经过骄阳的“洗礼”,“老菇农”王钟鸣的皮肤黑得锃亮。而他基地内的50亩菌菇,却度过了一个无比“清凉”的夏天。

    20℃的工厂化智能菇房内,一朵朵金黄色的菌菇正从一个个乳白色的菌包上“探出头”来。这是王钟鸣今年引进投产的菌菇新品种,名叫金耳,第一批于今年7月底面市后广受消费者喜爱。目前,第二批金耳正在陆续出菇中,预计半个月后可上市。

    “要是放在以前用普通大棚栽培,这种高温天肯定出不了菇!”王钟鸣是桐庐富达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和菌菇打了近30年交道。他告诉记者,食用菌出菇的最佳温度是15℃-20℃,如果在自然条件下出菇,每年只能出一季,而且大量菌菇在同一时间上市,竞争激烈,一般卖不出好价格,加之天气变化,菌菇的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尝试过很多栽培模式却屡屡受挫的王钟鸣,搭上了数字化栽培的“快车”——通过建设工厂化设施大棚,实施由杭州市、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资助的《食用菌数字化栽培技术示范》项目,他的基地实现了生产全程的自动控温、控湿、控时和周年出菇,菌菇产量、质量和效益均大幅提升。

    “开袋出菇时将温度控制在10℃-12℃,保持20个小时,然后让其自然回温至22℃左右,通过温差刺激催蕾出菇,待菇蕾长整齐后,再将温度控制在20℃,并实行自动控温。湿度和二氧化碳也可自动调节。”王钟鸣指着菇房外的智能环境控制箱介绍,数字化管控技术能让菌菇随时处于适宜生长的最佳环境,长出的菇外形美观、大小匀称、色泽鲜亮,正品菇率达80%以上,而且出菇时间可以人为调控,可以有效规避出菇高峰,平稳菇价。

    除了金耳,王钟鸣的生产基地还种植了秀珍菇、香菇、赤松茸、竹荪、羊肚菌、黑皮鸡枞等多个品种,年产菌菇400多吨,每年利润达80万元。“我现在每年都在尝试新品种,效益好了,我们干活的劲头也越来越足。”如今,王钟鸣的菌菇生产基地还成了远近“菇农”前来交流学习的“田间课堂”,并带动该村上百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我还要进一步扩大数字化栽培规模,提高食用菌的产量与质量,并开发桑黄、灰树花等药用珍稀食用菌,把企业做大做强。”说到未来的规划,王钟鸣语气中带着满满的自信。

    “传统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能让我们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通过探索新模式、推广新技术,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实现更多增收。”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基金会将继续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助力推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助力农民共同富裕。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