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浙江山区“共富菇”,如何“扎根”大草原?


    【发布日期】:2024-09-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菇棚里,来自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的“共富带头人”石余凤与当地菇农陆广凡共同庆祝香菇的丰收。石余凤通过精心指导,帮助陆广凡夫妇实现了香菇产量的倍增。这一成就的背后,是石余凤对内蒙古特殊气候条件下香菇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她提出了与南方截然不同的种植模式,使得当地香菇能够在市场上与南方香菇形成差异化竞争。石余凤不仅在技术上传投了大量心血,还通过组织培训和签订种植销售协议,帮助当地菇农提升了种植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她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当地菇农对香菇种植的态度,还促进

    中新网丽水9月13日电(傅飞扬 周浩宇)“经过6个多月的辛勤耕耘,这些鲜嫩诱人的香菇终于收获了。”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菇棚里,来自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的“共富带头人”石余凤说。

    菇棚的主人陆广凡在一旁高兴得合不拢嘴,在石余凤的精心指导下,他和妻子种植的香菇产量成功实现了倍增。

    来自浙江山区的“共富菇”,如何“扎根”大草原?

    时间拨回2016年,巴林左旗政府投资建立了上京食用菌脱贫产业园(下称:产业园),想方设法解决就业问题,帮助低收入民众增收。然而,初入食用菌行业,由于缺乏技术指导,该产业园面临产量低下、销售困难等挑战,新入行的菇农们一度感到沮丧。

    2年后,应林东镇相关负责人的邀请,石余凤来到产业园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内蒙古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面对这样的特殊环境,石余凤经常深夜进入菇棚,记录温度和湿度,不断调整培育方案。

    经过深入调查,石余凤创新提出了“11月制作菌棒,次年5月出菇”的种植模式,这与云和地区“5月制作菌棒,11月出菇”的传统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季节性对比,也使内蒙古的香菇在市场上与南方香菇形成差异化竞争。

    从菌棒培育到香菇出菇的10多个环节,石余凤都亲自参与,手把手传授技术。在她的努力下,产业园的香菇成活率提升至99%。同时,她还组织了5期百人大型培训和8次小型培训,培养出两支各50人的共富技术团队。

    “我决定来这里,正是因为看到了草原人民增收致富的愿望。”石余凤表示,如今,当地农民已经从不愿种菇、害怕种菇转变为热爱种菇、主动种菇。

    陆广凡见证了石余凤团队的付出——团队免费向菇农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还与175户菇农签订了食用菌种植销售协议,投入150多万元帮助发展生产,在大家的努力下,原本闲置的农田变成了“共富的田野”。

    在家乡云和,石余凤亦是名副其实的“共富带头人”。10多年前,她斥资460余万元,在当地沙溪村创建了新型工业化食用菌菌棒生产示范中心,其运用微电脑控制和流水线作业,成为云和县当前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菌棒生产基地。

    今年74岁的崇头镇农民兰石生夫妇因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石余凤便每年免费提供菌种,助其发展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管理简单易行,加上丽水食用菌品牌效应显著,销路不愁。即便滞销,石余凤也会全部收购。”兰石生表示,石余凤为他们提供技术辅导、产品销售服务均不收取费用。

    眼下,在云和县委统战部“同心共富”工程号召下,像石余凤这样的“共富带头人”越来越多,他们奔赴山海亦反哺家乡,努力为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云和共有30余名“共富带头人”回乡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在木玩发展、雪梨加工、农旅融合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解决就业岗位370个,带动资金回流6000余万元。(完)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