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菇粮间作”实现“一田双收”


    【发布日期】:2024-10-01
    【核心提示】:文章介绍了通化市鸭园镇二道沟村采用“菇粮间作”模式种植赤松茸的创新做法。这种模式利用了新技术和新良种进行绿色种植,将玉米种植与食用菌培养相结合,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通过错位搭配种植,玉米和食用菌共生,提升了土地使用潜力。文章还提到了这种模式对解决土地闲置、秸秆焚烧问题、改良土壤、提升土质肥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它如何带动当地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在秋风送爽的九月,走进通化市鸭园镇二道沟村,便会被那片“菇粮间作”的示范田所吸引。这里的“菇粮间作”模式利用新技术和新良种开展绿色种植,让人眼前一亮。田间地头,原本是农作物废弃的玉米芯、秸秆和稻壳,现在却成了培育赤松茸的肥沃土壤。这些不起眼的材料经过精心挑选和混合,形成了一个适宜真菌生长的“温床”。一朵朵肥美的赤松茸竞相生长,圆滚滚的蘑菇从土里钻了出来一个又一个,喜人至极。

    “菇粮间作”套种模式,巧妙地将玉米种植与菌类培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通过空间上的错位搭配种植,实现玉米与食用菌的共生。食用菌可以给玉米提供养分和热量,而玉米秸秆经过粉碎处理后,成为了食用菌生长所需的优质培养料,二者相互促进,最大限度开发土地使用潜力。

    通化市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且紧邻山泉水,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合赤松茸生长。种植出来的赤松茸腿粗盖肥,口感细腻脆嫩,营养丰富。鸭园镇二道沟村第一书记王磊说,“菇粮间作”模式,不仅能够解决东北黑土地冬季闲置的问题,在秋收后,秸秆能直接还田,为种植赤松茸做好前期准备,解决了春秋两季秸秆焚烧问题。除此之外,该模式还能改良土壤板结,提升土质肥力,更提高了土地厚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链,切实带动村民们富起来,“钱袋子”鼓起来,更让乡村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