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孙淑静:中国银耳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24-10-06
    【核心提示】:在银耳入粮专题研讨会上,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孙淑静教授对中国银耳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孙教授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银耳生产的第一大国,银耳产量自1960年的不足10吨(干品)增长至2021—2022年度的53.60万吨(鲜品)。银耳作为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孙教授强调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银耳产业的发展趋势,包括种业发展、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等。同时,她也提到了银耳产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在银耳入粮专题研讨会上,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淑静,就中国银耳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孙淑静教授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银耳生产的第一大国,产量从1960年的不足10吨(干品)增长到2021—2022年度的53.60万吨(鲜品),展现了中国银耳产业的迅猛发展。

    银耳,被誉为“菌中之冠”,是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真菌。它不仅具有滋阴润肺、益气清肠、降糖排毒、抗抑郁等功效,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元素等营养成分,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健康食品。孙淑静教授介绍,银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使其在健康食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淑静教授强调,银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目前,已收集野生菌株100余株,分布在16个省份,33个市区。此外,银耳特殊生活史的研究突破、表型、基因与环境的调控网络研究、一整套的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都是构建银耳产业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

    银耳产业不仅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还是县域富民产业。孙淑静教授详细介绍了银耳产业的发展趋势包括种业发展、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绿色生产技术的创新等。同时,银耳产业的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着相关标准与科技创新联系不够紧密、标准深广度不够及对外合作交流不足的问题,后续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的科技创新发展和对外开放,健全银耳全产业链标准化。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日益增长,银耳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银耳产品的应用范围已不仅限于传统食品领域,而是逐步拓展至药品、美妆护肤品等多个领域。

    孙淑静教授指出,在新时代的大健康产业浪潮中,银耳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当前“宅经济”的兴起和预制菜市场迅速扩张的背景下,银耳作为健康食品的新需求愈发显著。同时,随着国际间合作的日益广泛与深入,银耳在替粮和代餐、天然食品添加剂以及非食品方向的开发应用上,均展现出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银耳产业的创新和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就必须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通过要深入挖掘银耳的价值,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为进一步促进提高我国食用菌加工产业发展,由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河南大学农学院、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采后与加工产业分会主办,易菇网承办的“第一届全国食用菌生物学与采后加工大会”将于2024年11月8—10日在河南开封举行。

    本次研讨会将围绕多组学时代下的食用菌生物学、食用菌保鲜贮运、加工等高值化利用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重要的科技和产业成果展示等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欢迎全国食用菌及加工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相关从业人员参会交流。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