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云南菌农变“菌导” 野生菌特色产业有“蘑”力


    【发布日期】:2024-10-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文章讲述了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的普艳兰如何从一位菌农转变为“菌导”,并见证了云南野生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云南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拥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成为“野生菌王国”。普艳兰通过经营农家乐和带领游客体验采菌活动,实现了增收。文章还提到了云南野生菌产业面临的挑战,如过度采挖导致资源破坏,以及采取的保育促繁政策和乡规民约等措施,有效推动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文章还展望了野生菌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智能化、绿色化种植,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和生态栽培。

    “大家在采摘野生菌时不要破坏它的生长环境,握住菌柄轻轻一摇就能摘出来。”近日,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的一片山林中,采菌向导普艳兰正带领一批来自河北省的游客开启采摘野生菌之旅。

    得益于气候、地理等资源优势,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拥有900余种野生食用菌,约占全国种类的90%、全球种类的36%,是名副其实的“野生菌王国”。过去十多年中,普艳兰的身份从菌农变成“菌导”,同时也见证着云南野生菌逐步从深山走向市场,成长为年产值数百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大产业。

    33岁的普艳兰在“菌乡”易门长大,从小练就了识菌、采菌的生活技能。“小时候我们采来的菌子只是供家里人吃。”普艳兰说,后来随着云南野生菌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有商贩来到易门收购野生菌。

    “鸡枞鲜甜,煮汤、清炒都可,干巴菌鲜香,用来炒饭最佳。”凭借一手烹饪野生菌的绝技,普艳兰经营的农家乐吸引不少回头客,野生菌成为她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

    但随着市场对野生菌需求的急剧增长,云南的野生菌价格持续攀升,这一趋势导致各地菌农纷纷涌入山中竞相采菌。不合理、不科学的过度采挖情况频现,对野生菌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普艳兰回忆,大概在十年前,村民一窝蜂地进山采菌,那段时间她明显感觉到菌子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云南易门、南华等地陆续推出“包山养菌”等保育促繁政策,并通过制定乡规民约等举措引导村民有序采摘,有效缓和了野生菌产业发展需求与菌农利益之间的矛盾,助推云南野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发布《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成为中国首个野生菌保护管理规范性文件。

    2020年起,普艳兰承包了家附近370余亩山林,对林中野生菌的采收时间和方法进行统一管理,确保菌子在最佳时令出菌和高效繁殖,促进了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好环境才能增加收入,这已经成为菌农的共识。”普艳兰说,随着野生菌产量的提高,前来易门收购菌子的企业和商贩越来越多,还有部分菌农通过直播销售菌子,甚至卖到了国外。

    如今,野生菌凭借其天然纯净、营养丰富的特性以及独特鲜美的风味,在国内外餐饮市场上大放异彩,成为云南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之一。

    最近几年,普艳兰发现,各地游客不再满足于仅在餐桌上品尝野生菌的美味,更希望能够亲身体验采菌的乐趣。于是带着游客进山采菌成为她新的增收渠道。不仅是普艳兰,云南各地结合各自野生菌的特点推出旅游产品。今年,昆明启动“避暑食菌季”活动,推出多条避暑、采菌路线。大理的旅游企业将徒步、科普与采摘野生菌结合,推出不同的“捡菌子”线路产品。南华、易门、香格里拉等野生菌主产区,也通过“野生菌+节庆”带动餐饮、旅游、购物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潮。

    今年6月起,越来越多想要捡菌的外地游客找到普艳兰,她愈发忙碌。“我们采菌之前拍拍它的菌盖,让它的孢子散落,这样菌子明年才能继续长出来。”带领游客采菌时,普艳兰也向他们传递着生态文明理念。(完)

    (中国新闻网)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