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河池市宜州区洛西镇大理村,当地的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桑枝食用菌示范基地沐浴在冬日暖阳中,采摘工人们用木棍扒开秸秆,将躲在下面成熟丰满的菌菇采摘。
“这田里种植的是赤松茸,也叫大球盖菇,耐寒,不用大棚,利用冬闲田就可以种植。”该基地负责人莫文喜蹲下身子,用手将隆起的秸秆扒开,鲜嫩的赤松茸带着露珠,一丛丛在阳光下伸着“懒腰”。“这一丛大概有七两,市场售价7块钱,基地目前一天可出货1000—3000斤,有数算的哦。”莫文喜随手挖出一丛赤松茸,在手中掂量掂量后说,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莫文喜是河池市培育的乡村振兴“领头雁”,将多年的培训学习与种养实践相结合,种植的赤松茸品质好,亩产量高。目前基地种植的菌菇面积达20亩,赤松茸总产量可超5万公斤,预计销售收入可达50多万元。
目前,每天有7名村民在莫文喜的蘑菇种植基地进行采摘工作,而在采摘高峰期,一天要聘请20多名村民参与采摘工作。
采摘下来的赤松茸经过修整、包装后,很快就被货车运往柳州、南宁等地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此外,莫文喜还利用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将赤松茸销售到广州、深圳等更远的地方。
“这批菌菇名为大球盖菇(速优1号),是基地从两年前从河南新引进的精品食用菌品种,目前来看,在宜州比较适合在冬闲田推广,生长迅速,口感极佳。”陪同采访的宜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潘庆流向记者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场规律培育食用菌深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为更多农户带来收益,切实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宜州区紧紧围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充分利用冬夏闲田资源,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建立一批集品种选育、种植生产、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冬闲田蘑菇种养示范基地。基地不和粮食生产争田,蘑菇培育秸秆又变成有机肥,一举多得,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目前,宜州区已经建立了两家冬闲田蘑菇种养示范基地。2024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宜州蔬菜(含食用菌)完成产量60.39万吨,同比增长3.85%,其中食用菌完成产量2.5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