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肉牛肉羊、禽蛋、乳品、人参(中药材)、梅花鹿、果蔬、林下及林特”十大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全产业链开发,努力向万亿级规模产业迈进。
目前,吉林省已成功打造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吉林长白山人参、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吉林优质畜产品、吉林梅花鹿等七大“吉字号”农产品品牌,有11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300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名录。
“品牌是农特产品竞争的关键要素。”深耕桑黄产业的张德智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中药材的药用价值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
桑黄作为一种中药材,被誉为“森林黄金”。8年前,30岁出头的张德智看准了桑黄的药用价值,辞去公务员工作,回到家乡从事人工桑黄种植项目。当时在吉林省,桑黄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为了能种好桑黄,张德智请来农业专家开展实验性培育。专家指出,长白山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桑黄生长。于是,张德智就在长白山脚下承包土地,在大棚里培育桑黄。从零起步,没有经验可循,一切只能靠摸索。为观察桑黄的生长状况,他吃住在大棚里。历经多次试验,两个大棚终于产出了优质桑黄,经鉴定可大面积推广。
为解决销路问题,张德智引进浙江一家医药企业,与之签订了购销合同,桑黄销售难题迎刃而解。
“家乡需要年轻人,也重视培养年轻人。”张德智说,桑黄种植资金投入大。在他犯难时,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先后给予他补贴资金,帮助他改善种植基地,建设大棚和保鲜库冷链系统。
如此的支持力度让张德智干劲十足。统一种植、采收、包装销售,集菌种、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桑黄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张德智成为吉林省桑黄产业的佼佼者。如今,张德智团队的桑黄种植大棚扩建到320栋,占地20多万平方米,覆盖周边22个行政村,带动当地700多名农民就业。
85后创业者张金朋,是最早一批种植玉木耳的人。他研究生就读于吉林农业大学,了解到吉林农业大学院士团队研发出食用菌新品种玉木耳,通体白色,形似黑木耳,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当时玉木耳在全国市场尚属稀缺品种,返乡后他做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今,张金朋已成为全国玉木耳种植专家,与吉林农业大学院士团队一起,在吉林省推广玉木耳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并将玉木耳种植技术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份。
2024年,在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张金朋在长白山脚下建起大型菌包厂,凭借当地气候与地理优势,培育包括玉木耳在内的多种菌包,销往全国。“玉木耳产业已从1.0版升级到2.0版。”张金朋说,2025年菌包厂正式运营后,将带动周边7个边境村的村民就地就业。
还有很多像张德智、张金朋一样的年轻人,他们返乡创业,甘当“土专家”,瞄准特色产业发展的契机,在白山黑土间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