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
35项湖北省农业主推技术
其中“羊肚菌冬闲田设施化稳产高效生产技术”
成功入选
#羊肚菌冬闲田设施化稳产高效生产技术
羊肚菌冬闲田设施化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是为解决羊肚菌出菇过程中因环境条件变化剧烈、连作障碍等问题引起的减产绝产问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经过十余年的持续研究和试验示范,逐步形成的,并在鄂西北、鄂西南和鄂东南部山区河谷地区的冬闲田进行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羊肚菌冬闲田设施化稳产高效生产技术已在十堰、襄阳等地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5000亩左右。2024年,湖北省襄阳市的羊肚菌栽培面积连年翻番,年末羊肚菌播种面积高达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羊肚菌产区。该技术计划2025年度在湖北襄阳市、十堰市、宜昌市、黄冈市和黄石市等产区开展该技术的示范推广。
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羊肚菌传统栽培生产中常因菌种质量不稳定、幼蕾幼菇对环境极度敏感和栽培连作障碍严重,导致减产绝产现象频发。羊肚菌冬闲田设施化稳产高效生产技术包括了优质菌种生产、简易设施大棚设计建造、田间精细化管理、病虫害防控、连作障碍控制等五个方面的技术,解决了羊肚菌稳产高产困难的突出问题。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不仅增加了农户收入,还提高了冬闲田利用率,稳定了粮食生产,并创新了食用菌设施化生产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十堰、襄阳等地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5000亩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在羊肚菌栽培技术引进初期,多采用相对粗放的大田简易塑料棚栽培,羊肚菌平均产量约100千克/亩,甚至颗粒无收。应用以“一网两棚三膜”为核心的新技术后,可实现产量翻番,羊肚菌平均产量提高到200千克/亩以上,可保障70%以上的种植户栽培成功。按50元/斤鲜菇的价格(最低价)计,农户平均亩产值达到1.5万元,亩纯收入可达到5000元左右。
技术要点
1.羊肚菌菌种质量控制目前可栽培的羊肚菌只有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3个物种,8-9月准备羊肚菌栽培种之前应对菌种进行物种鉴定,以保障栽培出菇。菌种质量直接影响产量,应在15-20℃低温环境中培养和储运菌种,并进行抽检和小范围栽培试验,播种10-15天后,当菌丝无法形成菌核和菌霜意味着菌种存在不良遗传变异。
2.“一网两棚三膜”可拆装设施设计建造10-11月,水稻、玉米等作物收获后,在田中搭建可拆装的设施大棚。“一网两棚三膜”设施化大棚:“一网”,即遮阳网,用于钢架大棚顶部;“两棚”指结构牢固的可拆卸组装的钢架大棚,以及在钢架大棚下畦面上搭建的小拱棚;“三膜”指分别在钢架大棚上、小拱棚上和畦面上,分别覆盖塑料薄膜。“一网两棚三膜”可以一方面保证羊肚菌菌丝生长所需的适当温度,为高产储备足够的营养物质;一方面避免羊肚菌幼菇生长期高温及大风天气造成绝收或减产,提高了羊肚菌抵御天气急剧变化的能力,能有效地保障羊肚菌高产稳产。
3.羊肚菌田间精细化管理
3.1 选地羊肚菌种植宜选择山区河谷地带河床冲击地土壤透气性好、持水能力强的沙壤土,尤其是种植水稻之后的冬闲田,避免使用易板结的粘土地。
3.2 整地播种10月中下旬-11月底之间都可以栽培羊肚菌,适当早播可以早出菇,减少春季剧烈天气变化的影响。播种前撒石灰约50斤/亩,翻耕细耙,整畦开沟,太阳下曝晒5-7d,再灌清水浸泡2-3d,让水自然渗透至地下,或排除多余灌溉水。将菌种撒播于厢面横沟中,每亩菌种用量175-225kg,播种后覆土3-5cm。覆土层上先采用雾喷方式浇水保湿,再用黑色农用地膜进行覆盖。
3.3 补充营养袋播种10-15d后,覆土层出现白色“菌霜”,揭开薄膜,在外源营养袋侧边划口,将划口一侧紧贴土壤表面的“菌霜”上,使营养袋中养料与土壤中羊肚菌菌丝直接接触。羊肚菌菌丝进入营养袋,吸收营养袋内的营养成分。补料约30d后,菌丝长满外源营养袋,袋内培养料变得干瘪,可及时撤走营养袋。
3.4 催蕾育菇催蕾前保持气温4℃以下的低温刺激,连续7d以上。当土壤温度回升至4-8℃时,去除黑色地膜,进行喷水或沟灌;通过拱棚薄膜掀开或遮盖,使棚内昼夜温差大于10℃,进行催蕾处理。使棚内散射光能照射到土壤表面,刺激菌丝分化形成原基。避免强光直射原基或幼嫩子实体,以免原基夭折或出现畸形菇。此时应采取保温、保湿和防风措施,避免昼夜温差过大,防止原基夭折。
4.羊肚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羊肚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包括土壤处理、环境条件控制、物理防治或化学防治。栽培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通过曝晒、水淹、火烧、撒石灰等处理措施,减少土壤内病原菌和虫卵初始量;调节土壤pH,使其更加适合羊肚菌生长。为羊肚菌建立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采用互联网全天候观测棚内温度、湿度、CO2、光照等,避免高温高湿;及时摘除患病子实体时,防止扩散。采用黄板或黑光灯诱杀菇蚊菇蝇成虫,采用诱集盆诱杀跳虫。在大棚周围或通风口处,设置防虫网,防治害虫从周围聚集。清洁菇棚内以及周围卫生,保持栽培场所环境洁净,拔除杂草,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
5.羊肚菌连作障碍控制技术羊肚菌连作障碍是影响其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水稻-羊肚菌、蔬菜-羊肚菌轮作,结合土壤撒石灰、翻耕、暴晒和用水浸泡,可以有效消除或降低连作障碍的影响。
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该技术适宜在湖北省鄂西北、鄂西南和鄂东北山区平坝河谷地带,在稻田、旱地、滩涂地等均可搭建设施大棚。河南、重庆、陕西、四川等地也适合推广应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在襄阳市宜城市、谷城县、南漳县,宜昌市远安县,十堰市房县、郧阳区、竹溪县,黄冈市罗田县,黄石市阳新县的推广面积分别为500亩、1000亩、500亩、1000亩、500亩、500亩、200亩、100亩和100亩。
注意事项
1.栽培场地应临近清洁水源,远离污染源。栽培前栽培田块务必撒上石灰,深耕细耙,太阳下暴晒,用水浸泡。开沟播种后,少许覆土,土壤表面再少许喷水。
2.选择透气易排水的沙壤土田块搭建可拆卸和反复使用的钢架拱棚,避免使用平棚,宽6 m为宜,最多不超过8 m,长度控制在30 m以内。
3.选育耐高温和抗杂能力强的羊肚菌优良品种,避免储运过程中受到高温伤害以保障菌种质量。
4.催蕾时揭开地膜喷雾或向沟内灌水,并通过揭膜或盖膜使羊肚菌菌丝体感受温差刺激。幼蕾生长期要遮风保温、防止高温,适当透气,避免幼蕾幼菇因环境不当而大量死亡。羊肚菌子实体生长后期应及时揭开薄膜,加大通风,避免空气湿度过大,同时防止高温灼伤。
5.羊肚菌种植结束后,彻底做好棚内外环境卫生,拆除大棚后可种植水稻等作物。再次种植羊肚菌之前,必须撒石灰消毒,采用灌水浸泡等,尽量消除连作障碍。
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蔬菜办公室联系人:胡正梅 曾媛 杨云
2.华中农业大学联系人:边银丙 周雁 龚钰华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联系人:王卓仁 赵会长 刘启燕
4.十堰市农业科学院联系人:李军 罗义
5.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联系人: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