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学术前沿 » 正文

    中科院微生物所赵瑞琳团队发现来自北京的十个白环蘑与白鬼伞新种,揭示城市生态系统可能成为特定真菌类群的多样性分布热点区域


    【发布日期】:2025-03-08
    【核心提示】:中科院微生物所赵瑞琳团队发现来自北京的十个白环蘑与白鬼伞新种,揭示城市生态系统可能成为特定真菌类群的多样性分布热点区域

    中科院微生物所赵瑞琳团队发现来自北京的十个白环蘑与白鬼伞新种,揭示城市生态系统可能成为特定真菌类群的多样性分布热点区域

    文章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1501203.2025.2457330

    引言白环蘑(Leucoagaricus)和白鬼伞(Leucocoprinus)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广布。这两个属的大部分物种作为重要的腐生菌,通过促进有机质的分解从而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两属亲缘关系紧密,形态特征接近,在分类系统上还存在争议。目前全球已知这两个属232个物种,中国已报道41个物种。2025年2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赵瑞琳研究员团队在Myc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 “Ten new species of Leucoagaricus and Leucocoprinus from Beijing: Revealing rich diversity in temperate regions”的研究论文,对北京市内城市绿地中的大型真菌展开了系统性调查,对采集到的88份白环蘑和白鬼伞标本进行形态学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研究。

    主要科学发现

    通过对白环蘑和白鬼伞标本形态学检测,并基于ITS+nrLSU序列数据和ITS+nrLSU+rpb2+tef1-α 基因序列数据分别构建系统发育图谱(图1和图2),共把相关标本鉴定为22个物种。其中,12个物种为中国已知种(图3),10个为新物种(8个白环蘑属新种以及2个白鬼伞属新种)(图4)。此外,提出了3个白鬼伞属新组合,恢复4个白鬼伞属物种名。

    图1. 基于ITS和nrLSU序列数据构建的白环蘑和白鬼伞类群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节点数值分别表示最大似然支持率(BS > 70%)和贝叶斯后验概率(PP > 0.80)。本研究新种和研究标本以粗体显示。

    图2. 基于ITS、nrLSU、rpb2和tef1-α四基因数据构建的白环蘑和白鬼伞类群系统发育树。节点数值分别表示最大似然支持率(BS > 70%)和贝叶斯后验概率(PP > 0.80)。本研究新种和研究标本以粗体显示。

    图3. 北京地区白环蘑和白鬼伞已知种宏观形态图. (A) Leucoagaricus Albosquamosus (B) Leucoagaricus centricastaneus (C–D) Leucoagaricus nivalis (E) Leucoagaricus japonicus (F) Leucoagaricus atroviridis (G) Leucoagaricus purpureolilacinus (H) Leucoagaricus cf. rubrotinctus (I) Leucoagaricus japonicus (J) Leucocoprinus purpurascens (K–L) Leucoagaricus subcrystallifer (M) Leucocoprinus virens (N) Leucocoprinus birnbaumii (O) Leucocoprinus cretaceous. Bars: A–O = 1 cm.

    图4. 北京地区白环蘑和白鬼伞新种宏观形态图. (A) Leucocoprinus digitatocystis (B) Leucocoprinus beijingensis (C–D) Leucoagaricus bulbosus (E–H) Leucoagaricus xantholepis (I–J) Leucoagaricus testaceumbonatus (K) Leucoagaricus luteocanus (L) Leucoagaricus cinereibisporus (M) Leucoagaricus centrobrunneolus (N–O) Leucoagaricus subcandidus (P–Q) Leucoagaricus subnivalis. Bars: A–Q = 1 cm.

    本研究发现的物种主要集中在城市中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如公园绿地。对于北京发现的12个已知种,它们的地理区系多变,除了北温带区系物种外,热带或亚热带区系的物种首次在北京被发现。我们推测,这些热带或亚热带区系的物种可能随着人类活动,如植物和有机肥料的引入而进入北京。另一种可能性是,这些物种具有我们以前可能没有发现的广泛的适应性。总之,公园及其他绿地提供了多样的微生境,促进了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城市环境对真菌特定类群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引用信息Mycology期刊引用:

    Li JX, Cao B, He MQ, Zhu XY, Liu DM, Zhao RL. 2025. Ten new species of Leucoagaricus and Leucocoprinus from Beijing: Revealing rich diversity in temperate regions. Mycology. 1–31. doi: 10.1080/21501203.2025.2457330.

    Tips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1143010、31970010和31470152)的资助。

    作者信息第一作者李贾鑫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博士生

    通讯作者刘冬梅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赵瑞琳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关键词: 赵瑞琳 真菌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