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山林间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此时也是误食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日前,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安全提示,提醒广大市民别采摘、别购买、别食用野生蘑菇。
误食毒蘑菇请立即就医
深圳市常见的致命毒蘑菇主要为致命鹅膏菌,又称白毒伞。它号称毒蘑菇界的“头号杀手”,周身雪白,有菌盖、菌环、菌托。在深圳,致命鹅膏菌多生长于梧桐山、塘朗山、凤凰山等阔叶林区,雨后高发。
致命鹅膏菌致死率高,一个成年人食用1—2朵菌盖就可能造成死亡,幸存的即使痊愈,肝肾损害也不可逆。
误食致命鹅膏菌中毒后通常会经历潜伏期、胃肠炎期、内脏损害期。
潜伏期间,毒素不会立即发作,患者通常会在6—12小时内无任何症状,部分患者的潜伏期甚至长达24小时。正因如此,这个阶段非常容易被忽视,导致错过最佳急救时间。
潜伏期结束后,患者进入急性胃肠炎阶段,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可能带血)的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头晕、乏力、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此阶段常被误认为普通食物中毒,若未及时就医,病情将迅速恶化。
进入内脏损害期时,胃肠炎症状暂时缓解或消失,看似康复,实际毒素正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并随循环系统攻击肝、肾等器官。这个阶段是病情转折点,极易因误判导致治疗延误。毒素全面侵袭脏器,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脏损害表现为黄疸,即皮肤和巩膜发黄,以及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急剧升高。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衰竭,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接受肝移植。肾脏损害的迹象包括血尿、蛋白尿、少尿或无尿,严重时会导致肾功能衰竭,需要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皮肤瘀斑、黏膜出血以及消化道大出血。神经系统症状可能表现为抽搐、昏迷、意识模糊,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幻觉或呼吸衰竭。心血管损害可能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甚至心力衰竭。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提示,野生蘑菇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一旦误食毒蘑菇,请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就诊前,可尝试采用催吐、导泻的方法,减少毒素的吸收。就诊时,应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并提供蘑菇样本或照片,供相关部门鉴定指导救治。对于病情严重者,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毒蘑菇鉴别难度大
我国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种,极难分辨。而普通人也很难从外观上判别一种蘑菇是否有毒。人们常常认为颜色越鲜艳的蘑菇越有毒,此种鉴别方法不可靠。譬如,外表鲜艳漂亮的橙盖鹅膏是著名的食用菌,而通体雪白的鹅膏菌却是致命的“白毒伞”。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提示,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而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也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
如何避免毒蘑菇中毒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市民要做到以下“三不”: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广大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山林、路边的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处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不食用,为避免引发食源性疾病,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旅游时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采集采购、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环节,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