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魅力沪郊新画卷,共享海派乡村新生活。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多个涉农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及经营主体,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
从2月中旬开始,位于奉贤区奉城镇的上海贤友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徐师傅每天早上都会走进葡萄大棚,不为别的,只为趁着新鲜,采摘一种美味的食用菌——大球盖菇。
初春时节,贤友合作社葡萄架下的菌垄上,一簇簇大球盖菇破土而出,菌伞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徐师傅忙碌地穿梭在菌垄间,细心地采摘着每一颗新鲜饱满的大球盖菇,“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之间采摘是最合适,这些菇又鲜又嫩,再晚一些等到大球盖菇的菌伞打开,口感就不好了,也不好卖了。”
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如今,上海市民在餐桌上品尝到的大球盖菇,不少便来自沪郊的稻田。近年来,沪郊稻田轮茬种植大球盖菇等食用菌并不鲜见,如贤友合作社自己的约500亩水稻,每年稻谷收割结束后,几乎全部都会种上大球盖菇。但除了稻田之外,贤友合作社还把大球盖菇的种植搬到了葡萄架下,成为上海目前为数不多的在果林中种植大球盖菇的农业经营主体之一。
据介绍,该合作社种植的大球盖菇品种为“申球1号”和“申球2号”,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培育出的利用稻秸秆种植的专用品种。“大球盖菇的特性和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很不一样,它的抗性特别强,遇湿就可以生长,可以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这就是我们在上海的水稻田和林下推广大球盖菇种植的原因之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研究员张津京表示,只需要在浇水后播撒大球盖菇的菌种,就可以“变废为宝”,将无用的稻秸秆转化为食用菌的培养基。
推广大球盖菇的另一原因,则是大球盖菇的种植,还有较好的环保效果。过去,农户的稻秸秆、废弃的果树枝条难以处理,而引入大球盖菇栽培之后,可以将其降解。在上海地区,栽培一亩大球盖菇可以降解近20亩的水稻秸秆,不仅如此,市农科院食用菌团队在评估后发现,这些稻秸秆和废弃枝条降解后产生的菌渣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活性成分,还田、还林后可以改良土质,有效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帮助后续的水稻、果树等作物茁壮成长,形成真正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贤友合作社的大球盖菇便是在市农科院食用菌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栽培出来的。“大棚里的这些是我们去年12月份种下去,2月就陆续出菇了,等到3月底会迎来采收高峰期。”合作社理事长何宗会介绍,修剪下的果树枝条经过粉碎和发酵,混合砻糠铺在林间树下,放上秸秆后洒水,再将菌种放入,“砻糠可以起到沥水的作用,粉碎后的枝条用以保湿,秸秆有保温效果,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大球盖菇有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清明节过后,再把它们和菌渣一起直接翻进土壤,除了能有效增强土壤肥力,还能起到抑制果园杂草的生长的作用。”
幼嫩的大球盖菇质地紧实,味道鲜美,还有独特的清香,洗净切片后,煎、炒、烤、煲汤都是非常好的烹调方法。采收下来的新鲜大球盖菇活性依旧很强,市民买回家后可以冷藏保鲜,这样就可以保存得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