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会展报道 » 正文

    聚焦华中农业大学!第三届中国菌物学青年科学家前沿论坛举办在即


    【发布日期】:2025-03-20
    【核心提示】:本文详细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在真菌和微生物研究领域的科研创新、技术落地、产业合作与推广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文章指出,华中农业大学在香菇育种、栽培技术、病害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并通过“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等创新模式,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学校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企业合作开发食用菌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华中农业大学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将于2025年举办第三届中国菌物学青年科学家前沿论坛,进一步推动菌物学的发展。

    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华中农业大学在凭借深厚的科研底蕴与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在真菌、微生物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科研创新与技术攻关

    一直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在真菌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科研优势。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学科以高水平研究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自身的使命担当!在过去40多年里,应用真菌学科涌现出了以杨新美、罗信昌、吕作舟、边银丙、肖扬为代表的一批食用菌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香菇分子遗传及辅助育种研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鉴定了全球90%以上的调控香菇重要性状的遗传位点,提出了东北地区可能是我国现代香菇栽培菌株的起源中心;成功选育出 “7925”“7917” 等多个优良香菇品种,研发的 “催蕾技术” 更是让段木香菇产量实现了十倍的飞跃,这些成果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香菇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步入袋料栽培时代,面对菌棒烧菌烂棒率高这一棘手难题,华中农业大学团队深入钻研,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揭示了烂棒与养菌温度、通气状况、培养料状况、病毒感染、杂菌污染、补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关联。通过持续攻关,团队将随县香菇烂棒率稳定控制在 5% 以下。与此同时,团队积极开展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显著提高了菌株耐热性,不仅降低了烂棒率,还使香菇出菇时间自然延长 20 天以上,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菇农的收益。如今,边银丙、肖扬教授团队紧跟科技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将 AI 技术引入香菇育种和栽培领域,致力于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姜道宏教授团队发现植物通过积累脯氨酸抑制病原真菌(如核盘菌)的非我识别反应,促进真菌病毒在不亲和菌株间的水平传播,从而削弱真菌致病力。基于此,团队提出利用外源脯氨酸辅助真菌病毒传播的绿色防控策略,田间试验显示油菜菌核病发病率显著降低,产量提升11%以上。该研究为真菌病害防控提供了新思路。陈小林课题组系统总结了糖基化修饰(如N-糖基化、O-糖基化和GPI锚定)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其调控真菌附着胞形成、效应蛋白分泌及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例如,O-糖基化修饰的mucin蛋白Msb2可激活MAPK信号通路促进宿主穿透。这些发现为开发新型杀菌剂提供了潜在靶标。周志鹏团队发现tRNA-m1A甲基化通过支持麦角固醇生物合成调控稻瘟菌的侵染能力,深化了对真菌致病分子机制的理解。

    韩文元教授(右二)团队进行实验(图源:极目新闻)

    微生物领域上,陈华癸对水旱两作稻田的微生物区系、营养物质的生物循环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还首次揭示了紫云英根瘤菌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对紫云英根瘤菌的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起了开创的作用。韩文元教授团队揭示了细菌利用碱基修饰核苷酸作为第二信使的抗噬菌体免疫系统——“孔明系统”。该系统通过劫持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激酶(DNK),将普通核苷酸转化为dITP信号分子,触发细菌免疫反应,导致噬菌体因NAD⁺耗尽而无法复制。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环状核苷酸信号通路的理论框架,为非典型核苷酸信号传导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并具有遗传代谢病诊断和抗癌药物监测的潜在应用价值。

    技术落地,激活区域经济

    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创新提出 “集中制棒,分散出菇” 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一创新模式在随县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当地众多香菇种植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引入机械化自动化制袋技术,实现了拌料、装袋、扎口、灭菌、点种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日均制棒能力可达数万棒。以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为例,机械化生产极大地简化了香菇种植流程,菇农只需购买菌棒回家,就能轻松进行出菇生产,真正做到了 “轻松种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劳动强度显著降低。

    图片边银丙教授(中)在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指导香菇生产 (图源:长江日报)

    吕作舟教授(中)和菇农在一起(图源:长江日报)

    肖扬教授前往羊肚菌基地考察

    针对羊肚菌栽培中因春季环境条件剧变导致减产或绝产的问题,团队研发出 “一网两棚三膜” 高产稳产设施栽培技术。在宜昌远安县茅坪场镇,菌香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该技术后,羊肚菌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可达 800 斤左右,按均价 70 元计算,每亩地净利润可达 4 万元,为当地羊肚菌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大球盖菇栽培方面,团队通过安排研究生蹲点研究,开发出大球盖菇 — 水稻周年栽培技术,该技术在襄阳、宜昌、仙桃等地示范和推广后,有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姜道宏团队将植物疫苗研究成果,开发成3种微生物菌剂:“绿油宝”(用于油菜)、“绿稻宝”(用于水稻)、“绿麦宝”(用于小麦)。利用它拌种,可实现播种和防病一体化,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团队已联合襄阳郭氏阜丰粮油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粮油企业进行了大田试验示范,使用了“植物疫苗”的水稻(兆优5455)亩产达到779.85公斤,平均增产14.85%,穗数增加7.79%,千粒重增加3.87%。

    丰收(图源:华中农业大学)

    豆科绿肥根瘤菌固氮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措施既降低了绿肥种植成本,又提高了肥效,有效促进了南方双季稻发展,为提高水稻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合作与推广方面

    华中农业大学不仅在技术研发上成果丰硕,在产业合作与推广方面也成绩斐然。学校与各地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在随州、十堰、荆门、钟祥、宜昌等香菇主产区建立产业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在襄阳,与当地企业共同建立大球盖菇栽培基地,展示稻菇周年栽培、林下栽培、大棚设施栽培等多种创新栽培模式,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大幅提高了优质菇的种植比例,增加了菇农收益。在宜昌远安,与当地政府、企业携手,针对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包括制定科学规划、培育专业人才、更新设备设施、选育优良品种、完善产业链条等在内的全方位建议,助力远安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远安县一家食用菌企业的设施化菇棚(图源:华中农业大学)

    为推动食用菌产业链升级,华中农业大学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参与修订《香菇菌种》国家标准,为行业规范化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联合企业开发并集成食用菌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提升了食用菌加工产品附加值。2023 年,学校依托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建立了食用菌 “科技小院”,团队长期派驻研究生开展研发工作,在设施高效栽培技术、优质高抗品种选育、病害综合防控等方面展开合作。

    依托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湖北洪山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长久菌业等企业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开展食用菌品种选育(如“久香秋7”)和病害防控技术研发,累计育成新品种20余个。

    人才培养方面

    40 余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培养了约 300 余名硕士、博士,为湖北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培训各类核心专业人才近 20000 人。学校通过 “产教融合共同体”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23 年,由华中农大与随州职院联合牵头,联合 60 余家单位成立全国食用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采用 “订单式” 培养模式,定制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并计划建设 5 - 6 个示范性实训基地。此外,学校与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随州香菇学院,作为全国首家培养食用菌领域专业化高级技能人才的产业学院,采用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边银丙与随州香菇学院实习学子交流(图源:华中农业大学)

    如今,在真菌和微生物等研究领域持续深耕的华中农业大学,又将迎来一场学术盛宴。第三届中国菌物学青年科学家前沿论坛将于 2025 年 4 月 11 - 13 日在华中农业大学盛大举行。

    本次会议报告实行推荐制,报告候选人由中国菌物学领域两院院士、中国菌物学会主要负责人和各专业委员会主任推荐,范围为从事菌物学前沿领域研究的优秀中青年专家(1981 年 1 月 1 日后出生),包括优秀博士后和在读博士生。相信此次论坛将汇聚众多青年才俊的智慧,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交流中推动我国菌物学事业迈向新的高度,也期待华中农业大学在这场盛会中,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菌物学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