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西安市引镇街道天王村的长安区天天丰家庭农场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3月15日,这里的羊肚菌迎来了大丰收,一个个羊肚菌宛如白玉雕琢而成的小宝塔,从肥沃的土地里破土而出,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整个菌床,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也照亮了农场主魏利花的笑脸。
林下“掘金”,闲置果园焕发新机
魏利花的果园,曾在每年6月樱桃采摘结束后,陷入漫长的闲置期。“以前樱桃园和桃园一闲就是大半年,看着那些空地,心里怪不是滋味的。”魏利花回忆道,“后来多亏了市农技中心推荐的林下种植,这才给我们农业增收找到了条新出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魏利花在去年11月初,在两个共四亩地的设施樱桃大棚里套种了羊肚菌。“真没想到第一年套种就成功了,产量还这么高,预计一亩地能有一千斤呢!”说到这儿,魏利花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大棚,魏利花一边熟练地采摘着羊肚菌,一边向记者介绍种植过程。“这羊肚菌对土地要求可高了,最好是干净的壤土或沙土,整个生产过程还得遵循绿色生产方式。”她感慨地说,“要我说,成功的秘诀就是认真听咱市农技中心技术老师的指导,每一个步骤都做到科学栽培。白纸好写字,最怕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哐当。”在她看来,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是羊肚菌丰收的关键。
除了对土地要求高外,羊肚菌的种植过程并不复杂。从种植前半个月的土壤处理,到收获期一个月的忙碌,养菌期间按需浇浇水、做好通风管理,整个过程不施肥,投入不大,人力成本也不高。“樱桃采摘完就闲置的劳动力,这下也有活儿干了,冬天不再是一分收入都没有。”魏利花笑着说,“而且樱桃、羊肚菌的生长时间刚好互补,土地和大棚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
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新引擎
魏利花的成功,只是西安市探索食用菌产业新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安市面临着菜粮与果粮争地的矛盾,新的经济增长点愈发难以寻觅。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市农技中心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了“菜-菌”“瓜-菌”轮作,“林-菌”“果-菌”套种食用菌的种植模式。
“我们充分利用了西安市现有的农业资源,像70多万亩的果树、80万亩的林地,在冬季果树休眠期种植羊肚菌等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空间,又提高了产业收入。”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研究员邵改革介绍道,“这种新模式不仅能增加蔬菜的面积和产量,提高第一产业的附加值,还能调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的动态平衡,缓解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
目前,西安市已经在多个区县试点不同的食用菌种植模式。在阎良,瓜菌轮作模式已经成熟,一茬甜瓜、一茬羊肚菌,让土地全年无休;鄠邑区的葡萄树下套种羊肚菌技术示范,已经进行到第三年,表现良好;周至的猕猴桃树下、树林底下,也都种上了羊肚菌;临潼的设施蔬菜与羊肚菌轮作,以及草莓棚与羊肚菌轮作,不仅解决了连作障碍问题,还保证了农户的收入。
“这些模式在设施内已经取得了成功,下一步我们要探索在露天大田的果树下套种,实现更高的产量。”邵改革说道,“虽然设施越简陋越难成功,但我们有信心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取得突破,让更多农户受益。”
西安市作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南菇北移”和“东菇西扩”的交汇中心,发展食用菌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食用菌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还是高效、节水产业,符合西安市农业发展理念。而且,西安市拥有超过1000万的人口消费市场,交通网络发达,新鲜的食用菌产品能迅速送达国内一线城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如今,西安市的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即将召开的西安市2025年食用菌产业春季现场观摩交流培训会,将进一步推广这些成功的种植模式,让更多农户看到林下套种食用菌的潜力,共同为西安市的农业发展添砖加瓦,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