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方寸地孕育大“蘑力” 小鲜菇撑开“致富伞”


    【发布日期】:2025-03-10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晓兰
    【核心提示】:本文讲述了甘肃省高台县宣化镇利号村菇农方三林近40年的种菇经历。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赔钱买卖”到如今的“抢手货”,方三林凭借坚持和智慧,摸索出一套菌棒培育技术,将蘑菇种植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他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成为当地知名的“蘑菇大王”。文章通过方三林的故事,展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的奋斗精神和智慧力量。

    雨水时节,走进高台宣化镇利号村方三林的鲜菇棚,一垛垛码放整齐的菌棒上,鲜嫩肥厚的平菇宛如雨后初霁的云朵层层叠叠,潮湿的温室内散发着淡淡的菌香。61岁的方三林一边装车一边应承着客户的电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位与“菌”相伴近40年的老菇农,用坚持与智慧,在方寸之地撑开了属于自己的“致富伞”。

    40年风雨路从“赔钱买卖”到“抢手货”

    20世纪80年代末,一股“蘑菇风”席卷黑河南北,年轻的方三林成为第一批赶潮种菇的人。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他在自家伙房里搭床架、接菌种,但由于技术不成熟,种出的蘑菇干涩无光,送人都讨嫌,一年下来尽是赔钱的买卖。

    “那时候真是心酸,但我不甘心放弃。”方三林回忆道。他深知,种菇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经过一次次失败,他不断总结经验,最终摸索出一套菌胚培育的“秘笈”。凭借这套技术,他不仅淘到了第一桶金,还逐步更新设备,引进先进的试管菌培育技术,将自家的蘑菇打造成了县城菜店、烧烤摊的“抢手货”。

    “菇”香四溢从一人致富到大家受益

    如今的方三林,早已从当年的“种菇小白”成长为当地知名的“蘑菇大王”。他的三座小温室一年四季“菇”云翻滚,年产量保持在6万斤左右,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

    “一年三百六十天不得闲,不是采蘑菇,就是蒸菌棒,一茬接一茬,菌类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冬春温室温度适宜,市场行情稳定,蘑菇长得快,也鲜嫩,每天能采150斤蘑菇。”方三林说。种蘑菇是个辛苦活,当年一起种蘑菇的都改行了,只有他坚持了下来。如今,他不仅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除了常年雇佣2名固定工外,他还在蒸菌棒、装菌棒时雇佣三四个季节工,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蒸”心相待坚持与智慧的力量

    40年的种菇生涯,方三林始终秉持着“蒸”心相待的态度。他告诉笔者,种蘑菇对外部环境不挑剔,但“核心”技术是菌棒培育。目前,他的菌棒原料以新疆棉籽壳为主,通过严格的灭菌栽培和配撒菌种程序,确保蘑菇的产量和品相。

    “几十年的坚持,成就了我的今天。”方三林感慨道。他在种蘑菇上翻了身,给子女成了家,从创业、致富到带富,一路走来虽然坎坷,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尽管年过六旬,方三林依然干劲十足。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蘑菇种植的新技术,同时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人,让“小蘑菇”撑起更多人的“致富伞”。

    记者手记:方三林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奋斗史,更是乡村振兴广阔舞台上无数奋斗者的缩影。他用40年的不懈坚守与非凡智慧,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不仅激励着无数农民勇敢追梦,坚信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就能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