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院士在2025食用菌全产业链(厦门)创新博览会上的讲话
(2025年4月14日)
在经历了十四届漳州蘑菇节之后,我们再次在厦门相聚。可以说,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平台、这个风向标、这个展会。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食用菌产业现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国内外经济和贸易形势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如何在大发展的前提下应对当前特殊的历史时期,是我们中国蘑菇人,特别是在座的各位专家、企业家和领导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此,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在当前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有三点意见想要分享。 首先,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党中央和国家对食用菌产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以及动植物菌物三物融合生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书记多次强调,食用菌是一种流行食品、健康食品,更是未来的食品。作为食用菌行业的从业者,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们应如何真正落实党中央和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应当坐下来,认真总结过去四十年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用全新的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来指导我们产业的未来发展。只有沉下心来,认真对待、认真决策,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这正是本次大会所强调的“活在当下,着眼未来”的核心。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国家在文件中反复强调的加强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指示。对于在座的各位食用菌人来说,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勇于担当,做大做强,实现中国食用菌的强国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我们要思考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高度融合。总书记在参加亚冬会后,在吉林提出,要真正实现科技强国的建设,必须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高度融合。到2035年,我们将实现科技创新支撑中国产业发展的梦想。作为中国食用菌人,在我们的行业里,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高度融合?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是重视资源。总书记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中国人自己的粮食。各地都高度重视资源的收集和创新,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实现了资源的复查。然而,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许多地方尚未实现食用菌实质性的创新。如何将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 二是育种创新。传统的系统发育基础上的系统选育和杂交选育已无法满足当前对菌种的需求。我们应大力发展分子育种,实现基因编辑育种,以实现弯道超车,赶上世界先进国家在育种方面经过百年取得的成果。只有通过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实现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选育。 三是智能化栽培。目前,许多大型智能化工厂已在中国落地,传统农房也在许多地方实现了创新。但我们仍需认识到不足之处。例如,国内最先进的食用菌厂家所取得的数据仍需送往国外进行分析,这实际上给我们加了一个枷锁。在大数据引领下,像梁文锋、王兴兴那样在Deepseek或机器人方面,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实现高度的菌物表型组型下的大数据分析,是必由之路。 四是高质量加工。只有在产品创新上引领整个食用菌产业,才有可能实现全产业链的创新。食用菌不仅是一道菜,它在菌物材料学、大数据、菌物药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真正实现产品的创新,才能带动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创新。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之后,我们才能与产业高度结合。中国的食用菌人不缺乏优秀的企业家,但我更希望有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实现产业创新的企业家,为2035年实现整个创新中国的伟大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和全产业链中的创新建设。首先,我想谈谈文化建设。在食用菌界,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浙江的庆元、龙泉,江苏的安惠,以及其他在食用菌文化建设上取得成果的地区和企业。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许多方面我们仍有相当的差距。最近,我看到一个报道,在日本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谈中,背景墙上写着“解衣”二字,而不是日本的“株式会”。这里的“解衣”并非大家理解的带有桃色的“宽衣解带”,而是出自《史记》中的“解衣推食”,真正体现了中日韩三国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日本、韩国与中国在友好相处、共同推进的愿望。我想强调的不是愿望,而是选择这个背景的文化内涵。它使用的字体恰恰是日本从传统书法到现代书法过渡后期的一个体现。难以想象,在这种场合下,中国的吼书、射书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不想对此进行评论,但我想说这种文化现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文化现象。回到食用菌界,我们的文化建设应从中得到启发。所谓的文化建设,除了挖掘历史、人文、民族,更重要的是要与我们自己的产业高度融合。我认为庆元能够成为全球唯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食用菌地方,有非常成功且可借鉴的经验。庆元的食用菌文化不仅带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还按照“宋元文化”对茶具及相关企业起到了文化带动作用。因此,在许多地方,如何选择正确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二个建设是人才建设。中国食用菌界拥有如此悠久和丰富的历史,多民族的菌物文化,却连一个一级学科都没有。我们急需在整个学科建设上,有我们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真正扩大对蓝领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家及其领导的工人队伍拥有更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更精准的技术,才能实现整个产业的创新。 第三个建设是品牌建设。在品牌建设上加强我们的整个的认知和行动。近年来,李临春先生每次都在大会上发布中国品牌建设的一些情况,实际上他从各个方面助推了中国食用菌品牌建设的进程。品牌建设不应仅理解为绿色食品或地理标志产品,所谓一等企业做品牌,二等企业做标准,恰恰说明了我们中国的食用菌企业更应重视品牌的建设,而不是仅仅是“拿来主义”或抄袭乱用。真正的品牌是政府的地方公有品牌,只有把品牌建设、标准建设做到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地步,才是真正的品牌建设。 第四个建设是我特别希望加强的国际合作建设。会长昨天也特别布置了这方面的任务,如何能够走出去,真正实现食用菌在“一带一路”上,把“一菇”也能够做到极致,是我们食用菌界、食用菌人真正要考虑的任务。面对当前国际贸易的严峻形势,恐怕走出去,实现“一带一路一菇”的目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这个建设也是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在完成了国内高速发展之后,应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以上这三点,是真正对于当前我们面对食用菌稳定发展之后,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希望大家坐下来进行深入讨论。我曾经说过,中国食用菌界遇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总书记在五年前指示了“小木耳、大产业”之后,逐渐显现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在中央最近发布的各个文件中,一直把加强食用菌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希望我们不辜负国家对我们中国蘑菇人的期望。同时,我也希望在科研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中,有不同的批评声音,真正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实现在磨砺中发展、在磨砺中创新,在磨砺中走向未来。 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我们在当下食用菌发展难得的历史期,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我相信,在这次大会之后,中国的食用菌一定会在稳扎稳打、稳步上升中,作出我们中国蘑菇人所特有的突出贡献,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