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郊,有一批蔬菜、食用菌生产园区,融合江南水乡风情与现代科技,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让蔬菜、菌菇茁壮成长,为大都市“菜篮子”保供应、提品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近日,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携手多方力量,筛选出11家“美丽菜园”建设单位。让我们走进这些“美丽菜园”,聆听泥土下的故事,感受农业发展的澎湃力量,探寻蔬菜食用菌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个个百余平方米的生产空间内,多层立体架的活体菌菇家族们,正吹着舒适的空调、沐浴着特定的光照,按时按点地冒头生长,等待成熟后直接送往市民餐桌,这是位于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的上海彭世菇业自主搭建的“植物工厂”。企业不仅自主研发出通风、光照、喷水等软硬件系统,还搭建独特的制冷系统,在变量中寻求突破,实现节能与效率之间的最优解。
这家由我国“袋栽香菇”技术创始人彭兆旺创立的企业,历经三代传承,已发展成为集生产、种植、物流配送、农旅科普、劳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企业,先后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生态农场、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科研领航,现代化生产铸就卓越品质
彭世菇业总经理“85后”彭长儿,是彭兆旺的孙子。十年前,他提出并成功开创了“移动农业,鲜活到家”鲜食菌菇生态循环产业新模式,把鲜活的食用菌连同菌棒端上餐桌,正式接过了彭家食用菌产业模式创新“接力棒”。
占地86亩的工厂化生产基地内,1500㎡的菌棒生产车间拥有2条装袋生产线,火力全开可日产食用菌菌棒达2万棒。7000㎡的现代化发菌房、75 座设施化温控大棚,为菌菇生长提供精准环境。7000m³ 冷库、30 辆物流专车以及 1000㎡包装车间、600㎡试验室,构成公司从研发、生产、包装、运输等完整产业链,确保产品品质如一。
在种植模式上,公司采用“活体菌菇种植+废弃菌渣种植+苗菜根种植菌菇” 的废弃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模式,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之路。利用农作物秸秆工厂化种植食用菌,废弃菌渣堆积发酵成有机肥用于苗菜种植,苗菜带豆种的根部再添加到食用菌培养基内。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还因减少废弃物排放,荣获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
多年来,彭世菇业成立上海青浦兆旺食药用菌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紧密合作,在食用菌种源应用方面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如活体菇领域合作开发出“香茸5号”优良品种,与市农科院合作形成香菇活体香菇菌包生产技术规程以及配套林下种植的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t 1404-2023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规程》。
作为长三角食药用菌产业创新联盟理事单位、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示范点、市农科院科技引领示范基地,公司已获得专利与软件著作权22项,申请注册商标10多项。食用菌产品绿色认证率达40%、有机认证率达45%,并通过多项管理体系认证,构建起完善的管理和认证体系。
公司销售网络广泛,覆盖长三角地区。在南京成立二级分公司,在无锡、杭州、宁波、温州设立前置仓库,拥有2000多家优质客户,海底捞、豆捞坊等全国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均为其合作伙伴,产品供不应求,销售渠道和物流体系优势显著。
产业融合,带动多元发展惠民生
推行“多级股份制”管理模式,鼓励发展多元产业融合,是公司健康发展的秘诀之一。彭长儿说:“我们将公司50%的股份拿出来,由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营销人才占股,让员工切实拥有‘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公司携手共进。”
位于练塘镇东庄村的“蘑幻森林”,是公司林下种植与文旅融合的成功范例。该模式不仅为浦东“蘑力森林”、苏州“蘑法森林”等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实现成功复制推广,也对林下种植模式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公司还积极进行技术输出,助力同行发展,山东、河南、河北、云南等地的种植大户们纷纷前来学习林下种植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公司推广带动了6个林下菌菇基地,总面积超过1000亩,辐射带动12个合作社,累计带动800多户农民就业增收。
“蘑幻森林”年均12万的客流量,为当地带来旺盛人气。公司与东庄村“优禾谷”水稻种植合作社开展“农业+研学”合作,为其引荐70%以上客源,同时招募当地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合作社和村民共同增收。
谈及未来,彭长儿总经理满怀期待:“一开始我觉得是为了家族的荣誉在做,到后面越来越觉得做企业要跟社会效应绑定在一起。我们希望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将彭世菇业更好打造成社会型农业企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创新与责任的驱动下,彭世菇业将持续书写“美丽菜园”产业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