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正值习总书记提出“小木耳大产业”五周年之际,由吉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国家及地方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柞水县科技特派团共同举办的“小木耳大产业”研讨会暨“4·20食用菌日”倡议推进会在柞水县隆重举行。来自吉林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菌物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擘画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吉林农业大学带头发起倡议,呼吁将4月20日定为“全国食用菌日”,以此弘扬李玉院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推动菌物科学普及与产业融合。未来,学校将以柞水模式为样板,深化“科技专家+示范基地+本土人才”帮扶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食用菌“五不争”产业模式,助力更多地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研讨会上,大家回顾了小木耳大产业对整个食用菌产业产生的巨大变化,柞水从“零产业”到“黑木耳大品牌”的蝶变历程。2017年,李玉院士带领团队将黑木耳种植技术引入柞水,通过“科技+产业+农户”模式,推动当地建成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带动3000多贫困户脱贫,年产值突破3亿元。如今,柞水黑木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衍生出深加工产品、文旅融合等产业链条,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会上,各位专家围绕产业链延伸、技术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展示了种质资源成果、高产黑木耳新品种的选育成果,提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优化菌种适应性;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团队专家分享了黑木耳全程机械化生产设备的研发进展,可将菌包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专家推出黑木耳超细粉、即食木耳等新产品,探索从“食材”到“功能食品”的转型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者提出菌林复合种植模式,利用菌类分解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实现生态循环。
柞水的成功仅是缩影。近年来,李玉团队推动的“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战略已在全国400多个贫困县落地,创造产值超千亿元。研讨会后,代表们到菇棚现场开展春耳挂袋技术指导工作,为农户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按照李玉院士的规划,开展以下三大行动:一、建设国家级菌物种质资源库,突破工厂化栽培、智能化加工等“卡脖子”技术;二、依托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体系(全国首个本硕博贯通培养平台),每年定向培养千名基层技术员;三、推动“菌旅结合”“菌药联动”等新模式,打造食用菌特色小镇。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吉林农业大学始终以科技为笔、以菌物为墨,在柞水大地上书写着“小木耳大产业”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学校将继续践行“立德树人、强农兴农”使命,让菌物科学的创新之火照亮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