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薛召村“白珍珠”变“金豆子”


    【发布日期】:2025-04-28  【来源】:温县政府网
    【核心提示】:近日,记者在祥云镇薛召村的菌菇种植大棚看到,杏鲍菇等菌菇长势喜人,种植户侯一强通过差异化种植实现了“四季出菇忙”,并计划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升级。薛召村的菌菇产业发展得益于党建引领和“头雁”带动,村党支部书记赵爱民带领种植户学习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稳步发展。薛召村通过建机制、搭平台、供服务,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近日,记者走进祥云镇薛召村菌菇种植大棚,只见“种植厂房”内,一朵朵娇嫩肥硕的杏鲍菇如“小雨伞”般从肥沃土地探出,似“白珍珠”撒满田间,尽显蓬勃生机;“育种产房”里,一层层菌种棒整齐排列,上演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图景。

    菌菇大棚里的“四季丰收曲”

    “大棚里种的是杏鲍菇,生长周期短,每两天就得采摘一次,一次能出300多斤。农忙时,会雇佣村里的人,负责采摘、分拣、打包、装车等工作,今天下午就要出棚,运往郑州的食品厂,市场价5元一斤,收益还算可以。”种植户侯一强难掩丰收喜悦。

    为实现大棚收益最大化,薛召村菌菇种植采用育繁推一体化模式,自主培育羊肚菌、杏鲍菇、草菇、平菇四大类菌种,并改良出高温、低温杏鲍菇品种,按照季节差异化种植:春季种平菇,夏季种杏鲍菇,秋季种草菇,冬季种羊肚菌和平菇,真正实现了大棚“四季不空挡、四季出菇忙”。

    传统种植向现代化转型的“破局之路”

    尽管菌菇产业已初显成效,但发展瓶颈依然存在。侯一强坦言,菌菇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目前大棚仅实现自动化通风,湿度控制主要依赖人工,传统生产方式耗费精力,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品质和产量。

    “我们计划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实现温度湿度智能调控,逐步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转型。”面对挑战,侯一强已有清晰规划。此外,他还怀揣远大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产业规模化水平,实行“种植联农”模式,打造菌菇产业连片区,带动更多村民务工就业;同时拉长拉宽产业链条,向食品行业延伸,开发菌菇粉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打响调味料“金字招牌”,推动产业向高质高效迈进。

    党建红引领产业兴的“头雁效应”

    薛召村菌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建的引领和“头雁”的带动。2023年,薛召村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利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6.83万元建起6座菌棚,承包外租给种植户。该村党支部书记赵爱民为盘活产业项目,带领种植户赴临县菌菇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引进科学技术和高新品种。

    此后,进大棚看长势、问效益、出主意、学技术成为赵爱民的工作常态。从“门外汉”到菌菇种植“行家里手”,他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帮助解决生产技术、育种等难题,推动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能稳步成熟,多亏了赵爱民书记的关心和帮助!”侯一强感激地说。

    薛召村菌菇产业的崛起,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如今,在祥云镇,像赵爱民这样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头雁”正带领群众以产业兴旺为基石,通过建机制、搭平台、供服务、赋效能,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