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早晨,笔者乘车到涞水县明义乡东明义村采访。一进村,就看到5辆三马车在马路两侧排成长队正在收购香菇。一个叫张青的客商正和菇农任士民讨价还价,经过双方一番辩论之后最终以每公斤8元价格出售。
任老汉家有一个香菇大棚,今年投资3.5万元装了20000个菌棒,现在才采了一茬香菇,就收入2万多元,他说:“这棚香菇最少还能采2茬,预计可纯收入3万元。”这几年他一家靠种香菇,盖了新房,买了家电,摆脱了贫困。
明义乡位于县城西南,过去农民只能靠外出打工和种地为生,群众生活困难。1999年,在涞水县原种场上班的东官庄村张庆水回到村里自己搞大棚香菇,建起了全乡第一个香菇大棚。老张相信科学,又有头脑,这一年他这一个大棚纯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这让靠种地为生的农民们十分震惊。2000年,这个村一年就发展大棚十几个,东明义、西明义等村也开始有人种植香菇。
随着群众建棚积极性的高涨,出现了资金短缺和技术服务等问题。当时这里的农民人均收入1000多元,而建一个大棚就需要4000多元,加上买10000个菌棒需要1万元,这样建一个大棚就需要投入1.4万元。1.4万元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就成了天文数字。为解决资金问题,县、乡两级政府和县农联社取得联系,通过小额信用贷款形式帮助群众解决资金问题。这些年,在县乡两级的帮助下就为菇农解决小额贷款1000多万元,其中2009年一年协调小额贷款近300万元。该乡又加大技术扶持力度,请农业局技术人员到该村办培训班,邀请河北农大、廊坊等地食用菌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几年间该乡就举办各类食用菌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
为使香菇产得出来,还要运得出去,该县、乡两级政府搭建了两个平台,使小产业做大做强。一是2004年该乡成立了食用菌协会,负责帮助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拓宽销售市场。二是招商引资,与北京老板合作成立了北方兴旺食用菌有限公司,公司建有冷库、还配备了浸渍设备,能够起到临时储存和加工作用。2008年又与满城县杰达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蘑菇基地,把香菇经过加工制作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仅靠这些公司和基地每年就帮助菇农销售香菇100多万公斤。在东官庄村兴旺食用菌公司门口,菇农张虎说:“有了这些大公司、大基地,咱再不用为卖不出去发愁了。”
目前,明义乡18个村全部发展香菇业,现在大棚数量突破600个,菌棒达1500多万棒,年产700万公斤,产值4000多万元。像集中产区东官庄一个村就有大棚200多个,种植户达50%以上,靠种香菇全村纯收入450万元,人均增收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