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年2月的一篇报道《石灰水泡秸秆“打包”种出蘑菇 合肥一农民这项技术让100斤秸秆不用粉碎可种100斤菇》,介绍了合肥农村老汉丁伦保用稻草变蘑菇的“魔法”,在国内同行中引起震动。合肥农民丁伦保的这项新技术,也引起了中央七套一栏目组的关注,近日专程前来拍摄了专题片。
“蘑菇大王”琢磨出新技术
从事食用菌栽培近30年的丁伦保,现在是合肥市天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从2005年开始,他就在专家的指导下潜心研究秸秆立体栽培技术,“合肥每年有大量被焚烧掉的秸秆,看着都心疼。”他一直认为秸秆是栽培食用菌的最好原料,而且种过菇子的菌渣还可作有机肥。上个月,他的这项长稻草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新技术已通过成果鉴定。
肥西县农委一负责人介绍,丁伦保的这项技术已在当地多个乡镇试行,测试证明,“一斤草能产一斤菇。既能充分利用我们当地的秸秆资源,又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老人、孩子都能操作,是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2005—2009年肥西县花岗镇、柿树乡、山南镇、小庙镇、三河镇等7个乡镇推广应用,带动2000多户农民生产,消化秸秆3万吨。
辽宁盛邀“点草高人”
“今年刚过完春节,我就应邀参加了辽宁省鞍山市‘蘑菇第一县’的招商大会。”丁伦保告诉记者,“他们看到我的这项新技术通过成果鉴定,很感兴趣。”
食用菌是高效农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总投资2300元左右,可产鲜菇按最低6000斤算,平均每斤2元,收入就是12000元,除去投资2300元和其他开支600元,纯利润9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