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宏大的木耳生产基地
宣汉县厂溪乡双山村4社村民李政伟发展了10多年的段木栽培黑木耳,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2008底开始尝试发展袋栽黑木耳1万袋,2009年上半年便获纯利润2万余元。尝到甜头的他在2009年秋又发展了10万多袋。近日,当记者见到李政伟时,他正带领10多位村民忙碌着在田间采摘黑木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宣汉县,像李政伟一样通过转变黑木耳发展方式而迎来丰收的还有上千人,他们都高兴地说:黑木耳发展由棒改袋,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林业部门疾呼
必须转变木耳发展方式
近年来,宣汉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黑木耳作为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全县20多个乡镇的上千农户积极发展段木栽培黑木耳。尤其是该县中河流域的厂溪、黄金、新华、石铁等乡镇的农户充分利用丰富的青杠林资源、水资源,仅2006年就发展黑木耳3000余亩2000万段。
木耳种植鼓起了农民的腰包,但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该县林业部门面前:发展1亩段木栽培木耳就要耗费青杠木60立方米左右,全县按5000亩的面积计算,一年就需要30万立方米,而全县的青杠树资源仅有100余万立方米。看到大片的青杠树遭到无序砍伐,昔日的青山变成秃山,县林业局负责人王正伦奔走疾呼:“必须转变木耳发展方式,否则全县青杠林资源将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段木栽培黑木耳发展模式提出质疑,一份份提案、议案摆在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前面。
经过多番调研、考察,袋栽黑木耳发展模式进入了宣汉农业人的视野。据宣汉县农作站站长李远江介绍,袋栽黑木耳用料为木屑和玉米芯,其木屑取材非常广泛,除了用青杠树外,还可以用薪碳林,甚至树枝都能应用,宣汉又是玉米种植大县,玉米芯随处可取。如果发展1亩袋装黑木耳,仅需要10余方的木料。
2008年秋,《宣汉县大力发展袋栽黑木耳的实施意见》出台,黑木耳发展棒改袋之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农户坦言
发展袋栽黑木耳很划算
发展袋栽黑木耳,要经过备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耳管理等环节,其技术相对复杂。为了让农户掌握其技术要领,该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攻克技术难关。2008年9月,宣汉县邀请专家在双河镇方斗村现代农业科技园示范种植袋栽黑木耳,并派出了近百位农民到浙江、福建等地学习取经。同时,该县还通过“阳光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劳务扶贫开发培训”等项目,邀请专家向农民培训袋装黑木耳种植技术。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广大农户纷纷发展袋栽木耳,2009年秋,该县发展袋栽黑木耳1000余亩700多万袋。 仅厂溪乡燕窝岩村,就有20多户农民发展袋栽黑木耳,面积达100余亩。该村种植大户叶绍荣向记者介绍,以前发展段木栽培黑木耳需要三年一个周期,一根段木的成本在5元左右,到丰收时毛收入有9元左右。如今袋栽黑木耳生长周期短,其成本只有2元左右,毛收入能达到5元左右。同时,木耳收获后,田里又可以种植水稻,这比段木栽培木耳模式又多了一项收入,种植袋栽黑木耳很划算。
多方联动
做大做强袋栽黑木耳产业
随着棒改袋的大面积推广并获得成功,增强了宣汉县委、县政府抓好黑木耳产业的信心。今年初,宣汉县袋栽黑木耳发展规划公布,今年该县将建5000亩的袋栽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发展黑木耳5000万袋。
袋栽黑木耳产业的逐渐壮大,该县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搞好销售、深加工和技术研发问题。不久前,宣汉县黑木耳协会挂牌成立,并积极引导、帮助种植户成立了方斗木耳专业合作社,让农民抱团闯市场,其木耳远销浙江、重庆、成都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发展黑木耳需要大量木材,宣汉县坚持一手砍一手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林业部门加大了木耳原料林建设力度,今年已在该县的中河流域规划实施了5000亩的木耳原料林基地建设。而水利部门也加大了黑木耳种植规划区的水利设施建设与维修工作,保障生产用水安全。财政、金融等部门也加大了资金帮扶力度,给农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张崇耀 周本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