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阴雨天气,挡不住鹤塘镇菇农的生产热情。4月18日,该镇的南阳村邦洋银耳栽培基地里的工人们忙着生产菌筒,管理银耳,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鹤塘是传统的食用菌生产大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香菇栽培。到了九十年代末,食用菌生产形成规模,全镇家家户户都种香菇,年产量达到上千万袋,呈现出香菇“遍地开花”发展势头。该镇的西洋村还成为了大东地区食用菌生产、交易的集散地,鲜菇日交易量最多时达到60多吨。食用菌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产品单一、效益低下、资源消耗大等软肋也逐渐显现出来。 为改变食用菌生产“只求量不重质”的经营模式,镇党委、政府积极融入“中国古田食用菌之都”建设,不断加大新菌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引导菇农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和科技服务等办法培育出一批食用菌栽培、加工大户,舞动食用菌生产“龙头”,领跑产业发展,促进了菇农增产增收,据了解,2009年该镇食用菌产量3000万袋以上,产值上亿元。 在食用菌栽培品种的选择上,该镇把眼光瞄准银耳。银耳是我县的特产,主要产于小东地区,鹤塘鲜有种植。为把银耳“娶”回家,该镇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培训菇农,硬是将一批银耳种植的门外汉教成种菇能手。如今,彭宏伟、彭孝文等谈起银耳栽培经验头头是道,对种植银耳优点更是如数家珍,彭宏伟还告诉笔者,鹤塘今年又有好多位农民联合创办银耳生产基地,搞规模化、标准化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