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生产的蘑菇有60%进入上海市场,上海最大的江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里70%的蘑菇来自这里。因为世博会,小小的蘑菇开始接受更为严格的检查,而且进沪前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明”。在世博会举办期间,该镇如何强化蘑菇的无公害生产?小蘑菇进入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又要经过哪些程序?
全程无公害才能站稳脚
在高大的草棚里,排列着一层层整齐的竹架,一粒粒白净的“小雨伞”铺满其间,参差错落点点生辉。一名工人小心翼翼地捏住“小雨伞”的伞柄,轻轻提上来,稍稍抖一下土,放在臂弯的小篮子里。这是笔者在新仓镇联盟村新庙菌种厂看到的一幕。“我们这里的蘑菇80%以上供应上海市场。”菌种厂厂长杨健云说,“虽然蘑菇看起来小小的,可是培育、检测的整套流程一点都不能马虎。”
平湖市目前已经形成了蘑菇种植的产业集群,新仓镇是其中一个重要基地,也是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强镇,仅联盟村的种植面积就有110万平方尺。杨健云说,他们村在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种植蘑菇了,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划着小船去上海,把蘑菇“嫁”到了上海。从给上海的罐头厂提供原料到进入上海的大型农贸市场,新仓的蘑菇产业越做越大,目前上海江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仓蘑菇占据了七成以上的份额。
“能够在上海市场站稳脚跟,全程无公害生产是重要的因素。一旦进入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为了确保天然无公害,就需要制定非常严格的操作流程。”杨健云指着贴在墙上的《平湖市无公害蘑菇操作规章》告诉笔者,“我们平时都是按照这些要求一丝不苟地执行。在种植大棚里,温度、亮度、湿度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才适宜蘑菇的生长。”
突击检查不担心
在无公害生产的同时,新仓食用菌产业也已走上循环种植的道路。上架的稻草来自本地农户,一垛稻草有可观的收益,农民乐于卖给菌种厂,减少了焚烧处理对大气的污染。上架施用的肥料采用有机肥,这些肥料也都来自本地,减少了对河道的污染。
世博会的举行,使新仓蘑菇开始接受更为严格的检查程序,而新仓镇从生产阶段就开始了严格把关。对此,杨健云深有感触:“种植过程中绝对不能使用农药,如果蘑菇生长过程中‘夭折’,工人们必须认真剔选出来,保证剩下的都是健康的精品。”不光在培育过程中农户们精心搭配营养、细心呵护,在蘑菇生长成熟即将进入上海市场时,相关检验部门也丝毫不放松。农技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赶到各个种植基地突击检查。“他们完全不通知的,突然就过来了,检查有没有使用农药和违规的地方。”杨健云说,“其实我们并不担心,蘑菇质量关系到大家的共同利益,我们平时也都会相互监督。”
据新仓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除了日常生产环节的抽检,蘑菇采摘后,还要到服务中心进行检查,合格后才能发放“身份证明”,通过“身份证明”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批次的蘑菇产自哪个棚。而到达上海的批发市场时,上海方面还会对蘑菇进行抽样复检。杨健云说,世博会举办期间,新仓食用菌能摆上游客餐桌,他们备感荣幸,也感到责任重大。“我们会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的相关规定,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口,确保进沪食用菌的食品安全,维护我们新仓食用菌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