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云南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副主任彭云霞就参与了寻找牛肝菌中的尼古丁的实验。据她介绍,2009年4月,野生菌的产季刚到,科研团队深入楚雄、大理、临沧等地寻找菌子。“我们自己到深山里面去寻找,要尽可能的保证所采集的菌子没有受到污染。”彭云霞说。
赶在菌子产季的高潮到来时,在去年5月,“野生菌实验室”对1000多份样本,做针对性检测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牛肝菌中的尼古丁是内源性次生代谢产物。通俗的理解是,牛肝菌中的尼古丁并不是人为添加,而是菌子自己分泌出来的。
这样的结论,对于菌子出口无疑是有利的因素。“如果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容易得到欧洲各国的理解。”彭云霞说。
在这1000份样品的试验中,科研团队还首次发现了虫蛀、干旱等自然因素,同样会影响到牛肝菌中的尼古丁含量。彭云霞解释说,“菌子分泌尼古丁,是用于保护自己不受蛀虫的侵扰,虫子一旦咬过的菌子部位,菌子分泌的尼古丁相对多一些。”
“欧洲有科研机构,认为菌子中的尼古丁,是受到了烟草的污染。”彭云霞说,云南是烟草主产区,烟草中含有尼古丁是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但首次发现的“虫蛀、干旱” 因素,恰恰能够澄清食用菌中尼古丁是来自产区的烟草类外源性污染的误解。
“野生菌实验室”形成的科研报告,成为中欧各国间关于野生菌中的尼古丁成因的惟一一份系统科研报告。“欧盟消保司(SANCO)采纳了,作为制定食用菌中尼古丁限量的参考评估科学依据。”彭云霞说。
2009年5月11日,欧盟紧急修订食用菌中尼古丁限量标准,将牛肝菌干品的最高法定限量值,由0.12ppm/kg提高到2.3mg/kg。“这是一个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国家质检总局多次对外交涉,国内外相关产业协会也做了积极协调。”
另一项收获同样很重要。“实验室”研究制定了《进出口食品中尼古丁检测方法标准》,这一标准弥补了国内无食品尼古丁检测方法的空白。欧洲的第三方实验室“EUROFINS”实验室和ESA协会等,确认了牛肝菌中尼古丁检测的“确证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