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产业发展有优势
食用菌是通江的特色支柱产业,但“有牌无量”却是通江食用菌产业面临的尴尬现状。如何破除这个尴尬现状?通江县组织了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深入片区、乡镇、村组走访,进行详细调查、科学论证,发展思路逐渐清晰——主动对接大交通,进行产业基地转移,集中力量进行食用菌生产加工产业园区建设。
民胜镇周子坪村和杨柏乡仙人嵌村,地处通(江)水(宁)快车线上,靠近巴(中)达(州)高速,由于地理的优势,被确定为食用菌生产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基地。
建设园区,首先要流转土地。考虑到业主在租用土地时,与单家独户的农户直接打交道,双方多不信任,遗留问题多。村“两委”就直接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规划区内的土地集中起来,再由村“两委”流转给入驻园区的各业主,统一结算租金。
“建产业园区,既实现了规模产业发展,也把分散的土地从农民手中集中起来,让土地‘转’起来,‘转’出了出路。”杨柏乡党委书记吴元东指着已经投入生产的仙人嵌村食用菌产业园区告诉笔者。
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金,整体推进,集中打造,通江县规范化、标准化建起了仙人嵌、周子坪、谭家河等食用菌产业园区,引进企业21家,成立专业合作社6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生产规模拓展到2000多万袋。在园区辐射带动下,全县今年食用菌产量可达1.6亿袋,实现产值10亿元。
与食用菌园区建设方式一样,通江县还建成了新场乡蔬菜园区,可实现年产量320多万斤;打造了广纳生猪养殖园区,建成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8个、100头生猪规模养殖场367个。
业主做大做强有基础
“县委、县政府整合资金,实施了改土、修路、治水和建设耳房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业主只需拿租金便可进入园区直接进行生产。”县农办负责人介绍,为使所有产业园区规模化发展,目前已规模化流转土地5000多亩。
益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通江县2009年从河南招商引进到通江银耳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园区的。该公司每年给政府交纳租金20万元,就可租用现有的银耳生产标准化厂房30间、灭菌车间8个、拌料和烘干车间8个。按每间厂房装6000袋、一年种植6季计算,园区全年可种植袋料银耳100万袋,实现年产值600万元,利润200万元。园区业主还租用20亩土地,栽培椴木木耳16万段,产值达165万元,实现利润35万元。
“有了这样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投资的信心更足,用于生产投入的资金自然就多了。”通江县周子坪村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业主牟桄亿介绍。该公司2009年进驻周子坪村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每年给政府交纳租金6万元,公司投资300余万元的产品加工、冷藏、烘干车间和展示厅已经建成。同时,还在园区租用土地近50亩,建设了食用菌示范种植基地和食用菌精深加工基地。
村民持续增收有路子
“土地流转好啊,每亩至少550元,收入增加了不说,我们还可在园区打工挣钱。”杨柏乡仙人嵌村村民付成功说起现在的生活,满脸笑容。付成功种了3亩多地,从早忙到晚,时常还忙不过来。建设仙人嵌村食用菌园区时,他流转了2亩地,每年可收入租金1100元,他与老伴在园区务工,一年还可收入1万多元。
周子坪村党支部书记何维礼算了一笔账:该村食用菌园区建成后,流转土地租金一年就有30多万元,可吸纳村民400人在园区务工,实现劳务收入200多万元,还带动培育种植大户20多户,与过去相比,人均年收入增加近5000元。 (据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