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采蘑菇外地人收蘑菇](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009/28/08-52-49-30-8548.jpg)
9月初的红花尔基小镇正值野生蘑菇采摘旺季,从街头到山野几乎随处可见为蘑菇忙碌的身影。
但记者却注意到,能因野生蘑菇赚大钱者几乎都不是本镇人。既能吃苦又不迷山的本地人,只管将蘑菇从深山老林采摘回来,他们能做的蘑菇交易只局限于家门口或出山的路上。而来自外地的蘑菇收购老客们,却会将收购生意做到深山老林。满载着山货的红花尔基男女老少还没有走出森林就将蘑菇换成一迭迭钞票。
“红花尔基镇里有20多家蘑菇收购点,基本上都是外地人建的,收购后就地用烘干炉烘干运走,我们去年才建收购点,今年已经收了2万多斤干蘑菇,正在陆续运回去加工”。自称从河北来的一收购点管事青年,并不避讳蘑菇生意如何有赚头。
让记者无法理解的是,小镇主街道两旁晾晒的一些蘑菇已经腐烂发黑粘手,却有收购点伙计透露:“晾干一样可以运走加工成药材卖高价!”
一老妇被记者问到采蘑菇的收益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蘑菇没有去年多,去年我儿子20多天就挣了1万块钱,记者向其子求证时,其子含笑称是。
在离小镇城区几里以至于十几里处的林间山道上,记者先后遇到四五个流动收购点,这些流动收购点不仅方便抢先收购,也让进山采摘蘑菇者减少了携带一袋袋一筐筐蘑菇奔波疲劳之苦。
稍加品味,记者透过小镇居民收获的笑脸却感受到一种看别人赚大钱的落寞,一只只做工简单得和居民家取暖用铁炉相差无几,只是尺寸高大些的蘑菇烘干炉,就像一道道鸿沟将采蘑菇者与收购者划分成两个生意群体。记者接触的一些本地人,他们只专注于每日每时都在浮动的蘑菇收购价格,专注哪片林子还有更多蘑菇可供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