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木耳
黑木耳菜肴
在万源市,由于大部分地区山高林密,野生动植物种类极其丰富。一想到万源,人们大多时候第一反应便是那些令人垂涎的各类山珍美味。从岩豆到富硒茶,从大巴山老腊肉到旧院黑鸡,当真是数不胜数。而在这些万源土特产中,有一种看似不起眼,却极受人们欢迎的小东西,它就是万源黑木耳。民间称:“半边阴,半边阳,花花天阳照耳堂”。人们把黑木耳作为待客上品,是万源人乃至整个秦巴地区人们心中的无价之宝。
采收
种植:
朝露暮雨浴林间
在万源市较为偏远的竹峪、黄钟片区,大山起伏连绵,天然林保护完好。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由于自然条件所限, 粮食生产不理想,经济较为落后。但即便如此,人们并没有失去希望——这里,是黑木耳种植的最佳地点。
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因生长于腐木之上,其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又因它的味道有如鸡肉鲜美,故又得名树鸡、木机(古南楚人谓鸡为机),重瓣的木耳在树上互相镶嵌,宛如片片浮云,又有云耳之称。万源黑木耳质软味鲜,滑而带爽,营养丰富,加之生长于万源富硒之地,富含人体所需的硒元素,因此被专家一致评定为木耳中的极品。
木耳种植在万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竹峪、黄钟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木耳的习惯。传统的木耳种植,对于基础木材的选择很重要。一般的油质类树木、樟科树木是绝对不用的,种出来的木耳品相差,口感也不好。人们通常选择青木冈树、板栗树等栎树类木材作为基材,这类基材使用时间长、无异味、富含木耳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是优质木耳生产的必备条件。
木耳种植一般选在三四月份。人们选取小臂粗细的木材,将其砍成一米左右长短木段,在木段里嵌入木耳种,然后将木段斜立互相靠住,这样一个简单的木耳生产桩就做好了。木耳地一般都选择在林间空地的阴阳交接处,既可接收阳光雨露,又不至于遭受暴晒或大雨倾盆,民间称:“半边阴,半边阳,花花天阳照耳堂”。这一切工序就绪后,人们便再无需过多操心,任其自由地接受微风雨露的滋润,吸收天地间的精华。8月初,第一批木耳便开始崭露头角,可以新鲜上市了。而在随后的两年里,只要雨水适中,黑木耳便可不断生出,成为农家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野生黑木耳
传统种植法
新型种植法
发展:
阵痛之后欲思变
“我们的黑木耳品相质地一流,那真是供不应求。”对于万源黑木耳,万源市科技局的何毅股长非常自豪,“许多客商直接把车开到了农民家里收购,早已远销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
据了解,目前万源50多个乡镇共有30多个种植黑木耳,黑木耳总产量干货每年大约为200吨,按照目前的市价50元一斤计算,则每年可为万源贫困地区农民带来两千多万元的直接收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据何股长介绍,万源的木耳发展其实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黑木耳的高峰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黑木耳的价格虽没有现在高,但产量却是现在的六七倍。”
如此好的项目,为何反而萎缩了?原来,在我国传统的木耳生产中,无一例外地需要大量的原木。国家为了保护天然林资源,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对传统的木耳生产作出限制;同时,由于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疯狂砍伐,适合木耳生产的木材大为减少,这对木耳生产造成了最直接的打击。
新世纪以来,万源黑木耳生产一直处于停步不前的状态中。一方面是市场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是生产的严重不足,如何来破题,成了万源市委、市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帮助百姓脱贫的一件大事。
万源市科技局临危受命,通过对木耳生产的研究、比对,并积极到国内一些重要的木耳产区取经,最终决定在万源大力推广黑木耳种植新科技——“袋苗栽培法”。用锯末、秸秆装袋培育黑木耳,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却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而且使产量直接翻了一番,这也成为万源近年来主推的农业科技之一。
远景:
5年要上1000吨
“万源黑木耳是一件宝,如何让它更光彩夺目,更好地为万源人民造福,这是我们目前最应该重视的。”万源市相关领导表示,目前黑木耳的破题之处就是要“做大做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打响品牌,实现从名扬秦巴到驰名全国的升华。
如何做大做强?万源市的目标是通过5年时间,要让黑木耳产量从现在的200吨直上1000吨。这不是“坐火箭、放卫星”,这是有根据的。万源市目前虽有一半多乡镇都开始种植黑木耳,但大多属于农民分散种植,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出耳率也很低。真正做到大面积、规模化种植的,仍然在万源境内较为偏远的西、北部区域。何股长说:“我们万源的黑木耳种植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如果大部分乡镇都能达到竹峪、黄钟等乡镇的水平,那每年出产的黑木耳将十分可观!”
据了解,目前万源市正在该市农业、农科部门的主持下,开始规划编制黑木耳生产基地建设。在传统的黑木耳种植区域,将建立起农业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积极性;在新近开始推广黑木耳种植的乡镇,常驻技术人员,为黑木耳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力争通过5年时间,在实现黑木耳年产量1000吨的基础上,产值超过一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