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食用菌对于金堂是痛:菌农小打小闹,赚赔全凭运气,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食用菌发展风雨飘摇。
如今,食用菌产业是金堂的“宝”:2009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3.9亿袋,产量30余万吨,产值达13亿元;建成食用菌废渣堆场12个、菌渣肥料厂2座,实现菌渣肥料年生产能力10万吨,全县菌渣利用率达80%。
“西部第一、全国一流、进军全球”,金堂人将小蘑菇做成大产业,在食用菌产业上勾勒出宏伟蓝图。
产业升级:食用菌占蔬菜产值“半壁江山”
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已有30多年历史。近年来,该县围绕打造“全国食用菌生产第一县”目标,强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由传统种植向现代种植升级、基地化向产业化升级、特色产业向主导产业升级,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先后荣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佳商品基地县”、“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等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在“首届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和“中国食用菌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金堂被评为“‘十一五’期间优秀基地县”,是我省唯一获此称号的县。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金堂食用菌产业不断壮大。全县9个食用菌主产乡镇,年种植50万袋以上食用菌的专业户达130余户,年种植10万袋以上食用菌的专业户达1000余户;食用菌规模、产量、产值均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食用菌产业产值已占到蔬菜产业产值比重的51%,在清江、赵家等食用菌主产乡镇,食用菌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金堂食用菌已形成从单一的木耳栽培向10多个品种竞相发展的格局,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目前,金堂县食用菌从业人员达12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8.5%,全县菌农人均收入10833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主产乡镇农民增收的支柱。
产业布局:“产、加、研、销”多轮驱动
在将食用菌确定为支柱产业后,金堂瞄准“全国食用菌生产第一县”目标,多轮驱动壮大食用菌产业。
按照产业布局,金堂县编制完成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集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批发、零售、超市连锁营销于一体的生产经营网络。为发挥财政资金聚集效应,金堂县财政每年安排上千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没有基地,就没有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金堂着力优化食用菌产业布局,着力构建食用菌“产、加、研、销”产业体系。目前,引资数亿元的“四川省现代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和投资1.5亿元的“金堂县出口食用菌产业园”已架起一、三产业复合发展桥梁,辐射带动清江、赵家两个食用菌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全省食用菌产业典范。
没有企业,就没有现代农业的产业化龙头。金堂县拨付100万元,鼓励县内小型食用菌加工企业股份化联合,组建“四川金绿菌业(集团)开发有限公司”等。加大对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公司”的扶持力度,对于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或出口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一次性奖励。为提升产业科技含量,金堂县还通过院校合作平台,研发30余个新品种,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废弃物处理工业化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制定《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目前,中国姬菇生产第一镇清江镇通过国家级姬菇标准化示范基地检查验收,国家农产品姬菇质量标准将按金堂标准执行。
截至目前,金堂被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达8000余亩,5个食用菌加工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3家企业通过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1家企业取得有机产品和基地认证;创建多个省、市知名品牌,全国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