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用了增白剂,工商人员提醒市民对很湿很亮的蘑菇要小心
昨日,江北区,市民将泡过蘑菇的脏水和清水对比。
前日,江北区长安华都白女士在花园新村路边买了0.75公斤蘑菇,她清洗蘑菇时,发现泡过的蘑菇水呈奶白色浆糊状。白女士担心蘑菇添加了增白剂不敢食用。记者赶到白女士家调查发现,白女士购买的蘑菇与前段时间报道的“荧光增白剂漂洗蘑菇”相似。昨日,江北区工商分局食品科负责人建议市民不要购买很湿很亮的蘑菇。
现场:水呈奶白浆糊状
前晚,记者赶到江北区长安华都小区7幢2单元白女士家,蘑菇还装在白女士家中的盆子里,盆子的水呈奶白色浆糊状。“这已经是我清洗了6次的结果,还是这个样子。”白说,第一次和第二次白色浆糊状还要浓很多,就像米汤羹。她说,前段时间她看到“荧光增白剂”漂洗蘑菇的大量报道,怀疑这些蘑菇添加了增白剂,为了安全着想,他们全家不准备食用。
记者发现用水泡过的蘑菇表面滑溜溜的,用手轻轻一捏,表面像石膏一样起碎屑,手指上会留下一层乳白色粉状物,放到水里清洗,水质同样会变白。
调查:正规市场天天检查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白女士购买蘑菇的花园新村农贸市场外面的路边,已找不到销售蘑菇的摊贩。“他们只是偶尔挑起来卖蘑菇,没有固定地点。”住在市场旁边的居民说,他们平时都不会在路边购买蘑菇。
随后,记者来到观音桥、花园新村、五里店等十多家农贸市场,看到卖蘑菇的摊位有金针菇、香菇、草菇、白蘑菇等,有的沾有少量泥土。记者购买了少些蘑菇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浸泡,但水的颜色和形状都没有出现奶白色和浆糊状。
“工商所、市场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每天都来检查蘑菇,发现有问题的蘑菇会立即销毁,还要罚款处理。”观音桥农贸市场一家销售蘑菇的经营户说。
危害:增白剂有致癌风险
江北区农林水利局食品安全科一姓刘的工作人员说,蘑菇是否被浸染了增白剂,需要进行检测。就记者带去的白女士所买的蘑菇外表来看,是荧光增白剂漂洗过的可能性较大。
刘介绍,由于蘑菇保质期短,长时间摆在外面,表面常会发黄、变褐,尤其是白菇更易变色。但增白剂漂白后的蘑菇,会变得鲜亮白净,保持时间很长,但食用后对人体有害。
江北区工商分局食品科负责人说,“荧光增白剂漂洗蘑菇”报道出来后,他们已要求各工商所、市场管理办公室随时抽查蘑菇的销售,到目前还没有发现问题蘑菇。
据介绍,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化工染料,使所染物质获得达到增白的效果,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在食品和农产品上。一旦被人体吸收,不容易被分解,会阻碍伤口的愈合,并且会加重肝脏的排毒负担,使细胞产生变异,有潜在的致癌危险。
提醒:正常蘑菇有清香
江北区工商分局食品科负责人对此提醒:正常的蘑菇外表呈白色或稍微带黄,还有一股自然的清香,而含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觉,有一种刺鼻味道,还有些表面有粉末状的东西。一定不要购买很湿很亮的蘑菇,尽量挑选表面没有腐烂,形状比较完整,没有水渍,不发黏且有蘑菇自然清香味的。买回的鲜蘑菇最好用清水浸泡几分钟,然后清洗,这样有利于稀释、排掉有害成分。
新闻链接“蘑菇漂白”事件
今年7月,北京小学生张皓在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高瑞芳指导下,对食用菌进行荧光增白剂检测,样品购自市区超市、郊区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地,共16种。张皓称,实验参照四川省的地方标准。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研究室暗室365纳米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现12个样本表面有荧光增白剂形成的光点。11月底,有媒体从北京西城区科技馆得到张皓撰写的实验报告,“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报道见报,成为社会热点事件。据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