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当年在徐古镇说过什么样的话?
简家亮:我说不能这样发展,这样发展群众会亏,亏了改年就发展不起来,第一年群众没有吃到甜头的话,他第二年敢种吗,肯定不敢种,他不相信。
简家亮告诉记者,徐古镇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双孢菇,自己当年不愿意把技术透露给当地农民,也就是这原因。当年就是因为走漏了双孢菇的种植技术,结果导致种的人太多了,眼看双孢菇的价格即将暴跌,他只好离开了徐古镇。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徐古镇当地的双孢菇产业发展好呢,陶双球找到了简家亮。这一次,简家亮告诉了陶双球一个数字。
陶双球:当时我去找老简的时候,老简跟我说,他说老陶徐古的蘑菇超过了三千吨你就卖不掉了,你就不好办了,就不能种了。
陶双球决定打破简家亮的所谓预言,带领当地村民做大蘑菇产业。很多村民看到陶双球宁愿放弃副镇长的职务也来种蘑菇,而且陶双球第一年一个棚子就挣了两万块钱,很多村民开始淡忘了那个预言,跟着陶双球种蘑菇。 2000年,当地菇农在信用社贷款30万,到浙江去买菌种,可是这三十万却是竹篮打水。
陶双球:把菌种都烧死了,全部报废了,三十万块钱的菌种全部报废了。
当年,由于从浙江到武汉的路途比较远,加上高温天气,买回的菌种全部报废。钱没挣到,反倒先欠了一笔屁股债,这让大家伙都很窝火。但是就是这次赔本的经历,让陶双球看到了一个商机。
陶双球:就是通过菌种烧死了以后,我就促使我,我这个菇棚建起来以后,最少可以生产八年,那七年怎么办?没有自己的菌种厂,没有自己的菌种,就触发了我我就要建一个菌种厂。
但是建一个菌种厂至少需要八十万元的投资,可是陶双球手头只有两三万块钱,连个零头都不够。情急之下,陶双球通过合伙和抵押等方式凑了80万,接着又从外面请了专家帮忙做菌种,第一年就做出了十万瓶菌种,赊给菇农。
周湾村村民周幼元:一个是赊给你的,不要你的钱,比如说菌种不好,你既然赊给我,你菌种不好到时候你得不到钱。
记者:你们用完之后效果怎么样?有没有人觉得不好,不给他钱的?
周湾村村民周幼元:人都要凭良心,你整个都不好他也不会要你的钱,但是个个是那样的,那不可能的,不是那样。质量还是可以。
靠着菌种质量不错,又肯赊账给菇农,陶双球的菌种很顺利地打开了销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双孢菇,他的菌种销量也逐年增长。大家都很佩服陶双球独到的眼光。
当年徐谷镇的双孢菇种植面积就达到了50万平方米,有80%以上的菇农都是从陶双球的公司购买菌种。
在这一年,陶双球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因为靠着销售菌种和双孢菇种植,他每年就能有上百万元的收入,这让陶双球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但是在喜悦之余他却渐渐淡忘了简家亮说的话:徐古镇上双孢菇的年产量不能超过3000吨,一旦超过这个数,就会出问题。但是,此时隐患的种子已经在徐古镇种下,只是并没有人发现。
一位突然离去的福建商人,留下一个悲观预言,不久他的预言开始应验,村民忧心忡忡。陶双球一心决定破除福建商人的预言,辞去副镇长的职务创业种蘑菇,生意做得顺访顺水的他却在无意中种下了隐患的种子?
2001年9月的一天,正在外地出差的陶双球,接到了镇政府的电话,让他赶紧回来想办法。很多菇农把自家的蘑菇拉到了镇政府,堵住了政府门口,还有一些菇农也正在赶来的路上。
许易村村民 刘福胜:一千多个菇农,用手扶的车子都拖到那里去了,拖到那里去,把镇政府门口堵了。喊我们的菇子出了这么多,卖不出去怎么办?你镇政府要想办法。
徐古镇书记 陈志宏:他就是说你要我种的,你要我种的我现在卖不出去,价格低了,我就找政府,老百姓有种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