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研究员题为“Genome Sequencing and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s of the Model Entomopathogenic Fungi Metarhizium anisopliae and M. acridum“文章,被PLoS Genetics杂志接受发表。
该文章第一次测序、分析了寄主广谱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AA) ARSEF23与蝗虫专化的蝗绿僵菌(M. acridum, MAC) CQMa 102菌株的基因组、高通量转录组的差异,推测绿僵菌由植物病原真菌进化而来。然而,同植物病原真菌及其他丝状真菌相比,昆虫病原真菌基因组中的蛋白酶、几丁质酶及脂酶等用于昆虫体壁降解的基因家族存在显著的扩张现象。两种菌的基因组大约有16%的编码基因决定昆虫-宿主的相互作用,即影响绿僵菌的杀虫毒力,然而,相比于蝗绿僵菌,除蛋白激酶外,广谱性的金龟子绿僵菌基因组编码有最多的不同蛋白基因,尤其是前者的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转座子基因以及丢失了重复引起点突变 (repeat-induced point mutation)的基因组防御功能,从而促进基因组进化而适应感染不同昆虫宿主。RNA-seq高通量转录组分析表明,广谱的金龟子绿僵菌与专性的蝗绿僵菌在不同寄主体壁信号诱导下,表达不同信号识别蛋白,引起下游的MAPK和PKA的信号强度不同,从而精确调控侵染结构—附着胞(appressorium)的分化,由此所导致的菌丝能否穿透昆虫体壁决定了病原真菌的寄主范围。绿僵菌基因组的测序为进一步推动毒力基因鉴定与功能、昆虫—真菌分子相互作用及遗传改造、提高真菌杀虫剂的应用效率等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有利于促进真菌进化与生态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