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郑世招一家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搬进了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高三层半的小洋楼。房内装修得很精致,富有现代感。“我们能住进新房,过上今天的好生活,党的政策好,黑木耳就是我们农民的摇钱树。”郑世招开心地说。
郑世招是八都镇青山村人,一家四口。以前,家里以种植香菇为主,从事香菇种植已有很多年。2003年郑世招丈夫生病,无法干活,一年下来医药费就要花上四万余元,女儿又要上大学,家里负债累累。家庭重担一下压在了她一个女人身上。郑世招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咬紧牙关,在家里一边细心照顾丈夫,一边做香菇,可家里还是负债累累。
2005年,八都镇引导农民种植黑木耳,虽然有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但是黑木耳与香菇在种植技术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很多农户不愿尝试,郑世招却毅然加入了黑木耳种植行列。第一年,郑世招家做了5000袋黑木耳,就获得了10000多元的纯收入。尝到甜头后,郑世招逐年增加黑木耳种植量,技术也越来越纯熟,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近几年来,郑世招的丈夫身体逐渐好转,夫妻俩勤勤恳恳地在家做黑木耳,家里的经济条件逐渐宽裕,不但还清了债务,还有了积蓄。郑世招告诉记者,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立以后,我们种黑木耳增产又增收。从2007年开始,种植黑木耳效益增加明显,特别是近两年效益更好,原来一段菌棒只挣两元多,现在可以挣四、五元甚至六、七元。2009年郑世招家做黑木耳3万袋,年收入近10万元。
“现在儿子、女儿都有了自己的工作,我们也住进了新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当记者问她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郑世招说,我只想继续一门心思做好黑木耳,将生活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