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记者走进顺庆区大林乡。当汽车转过一个大弯后,山坡下一片黑色的大棚映入眼帘。
“从正月初七开始,我就开始采摘平菇了。”虽然不少村民还在感受春节的余味,但是袁永丽却已经开始在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大棚里忙起来。在大棚内,记者看到,四壁都是不透光的黑色棚布,只有大棚中央点着一盏光线微弱的荧光灯,一排排竹架整齐地摆放在大棚里。被塑料薄膜包裹着的椭圆形菌袋像小枕头一样堆在竹架上,一朵朵乳白色的平菇冲破薄膜从菌袋四面八方长了出来,看上去甚是可爱。
袁永丽将菌袋上较大的平菇采摘下来,留下小平菇让其继续生长,然后把采摘好的平菇送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则将送来的食用菌按照分类统一装袋。“农户种植的蘑菇,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制袋、统一销售。”一名工作人员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一边将装袋的食用菌整齐堆放到货车车厢中。不一会,各类新鲜的食用菌就装满了一辆小型货车,随即被运往了南充城区进行销售。
“等这一批冬菇全部采完之后,就要着手准备培育春菇了。” 袁永丽告诉记者,食用菌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的大棚控温能力不够,所以需要适时栽培,于是菇类春夏秋冬四季品种各不相同。春天来了,气温开始上升,冬菇采摘完后就可以开始培育春菇。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棚内已经腾出了80%的位置,为即将培育的春菇留出了足够空间。
“13年前,我开始去深圳打工,在很多工厂干过。挣点钱不容易,逢年过节也只能望月思故乡,几年才能回一次家和亲人团聚一回。如今我都34岁了,在村里种植食用菌每年的收入却比过去打工强多了,而且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一切都得益于村里建成的产业园区。”时值午时,袁永丽忙完了手中的活,急着赶回家中为家人准备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