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带动典型引路
石柱县森林资源丰富,每年松木采伐后留有大量树桩,这些树桩适合茯苓菌生长。万元增收工程启动以来,该县积极开辟农户增收途径,探索增收模式,通过考察和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在2010年由该县扶贫办牵头正式启动了利用林下树桩种植茯苓等药食用菌的产业项目。
此项目采用“生产+技术+市场”三方合作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方式,要在全县建成了一批上规模、重品质、有效益的药食用菌产业群。
刘安川就在全县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他雇请龙泉村两个组的50多个老弱劳动力,利用附近山林里采伐后留下的12800个松树桩,种植茯苓213亩。从测产情况看,他的茯苓产量将达16万公斤,总收入64万,纯收入30万,带动50农户增加务工收入户均4000多元。
石柱全县去年有397户农民种植了茯苓菌,种植成功率达到98%。
牵手太极集团实施订单种植
涪陵太极集团制药厂对中药材的需求量非常大,而石柱恰恰是中药材种植大县。石柱扶贫办和几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积极与太极方面洽谈收购事宜,为茯苓等中药材找到了销售市场。
专业合作社根据太极集团的需要,指导农民把握好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太极要什么农民就种什么,要多少就种多少。
“只要是在计划内的,我们保证收完收尽。”太极集团一位姓李的老总说。
合作社还与种植农户签订了种植合同,实行品种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如市场价低于订单价就按订单价收购。大歇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何泽奉说,今年他们的最低保护价为1.6元/斤,他社里的212个农户预计产量为550吨,农民直接收益220万元,户平收入9760元。
免费供种技术包教会
为了激发农民种植茯苓的积极性,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就为农民免费提供菌种,让农民不承担一点风险。何泽奉说,他去年为农民免费供菌种20多万袋,光这一项他就承担了40多万元的费用。
为保证种植成功,合作社专门请了湖南靖州的技术员来指导,并多次组织种植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直到把农民教会为止。
全县推广5000亩产值3000万
去年的试验种植非常成功,这令石柱县主抓药食用菌产业的扶贫办主任彭德斌非常兴奋。
“今年,我们将发展以茯苓为主的药用菌5000亩,实现产值3000万元;发展以香菇、红透菇为主的食用菌400亩,实现产值560万元。”彭德斌信心满满地说。
石柱县副县长杨学春表示,石柱将继续加大药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在沿江乡镇充分利用零星林地种菌,在重点乡镇全面推开,在海拔1200以下的其他乡镇有序推进,不盲目跟风。他说,发展这个产业的核心目的是让农民增收,所以要敦促企业尽量提高收购价,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