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鞍山市达道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宁远镇张忠堡村菇农刘强家院内一片忙碌,五六个村民围在一台搅拌机旁进行菌棒装袋,刘强则站在一个大蒸锅边对菌棒进行加热。“这茬又种正了,每天早晨采完就卖,现金结算,等于天天坐家领工资,这一早又卖了600来斤。”刘强笑着说,他现在正忙着为下茬香菇准备菌棒,等菌棒加工出来放到大棚里三四天就可以接种了。
从土里刨出更多的钱来,不再靠天吃饭,是农民最大的愿望。近年来,鞍山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并将设施农业任务指标列入县(市)和市直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力打造全国设施农业最强市和农民增收示范市。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鞍山市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设施农业的受益者。
据鞍山市农委种植处处长李继莹介绍,目前,全市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户已达20余万户,设施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全年增加设施农业面积20万亩”是今年政府确立的又一目标。
“这大棚是政府建好按成本价给咱的,省去了买建材、求工等不少麻烦事呢。”刘强一边用手拍打着蒸锅上的塑料测量蒸锅压力,一边笑着说。刘强说,开始做大棚那阵最担心的是蘑菇的销路,没想到没多久村里便成立了合作社,蘑菇的销路根本不用发愁,“早晨刚摘完蘑菇,合作社收蘑菇的车就开到家门口了,只要坐家数钱就成了。”
为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今年宁远镇特地聘请了技术人员为农户进行技术知识解答,并采取组织观摩学习等形式对生产户进行培训,促使生产能手快速成长为“土专家”。
“我们村现在有300多栋大棚,几乎一半的人都不种大田了,靠天吃饭早已变成了历史。”刘强说,“天天领工资、季季是农忙、一座大棚一桶金”是他们村农民新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