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105/10/11-11-52-40-8548.jpg)
本报记者 李田
黑木耳,是林区的宝贝,也是森工系统的支柱产业。受配套资源的减少,如控制采伐木耳段减少、锯末减少等影响,产业发展也受到制约。然而,在我省牡丹江有一个人24年如一日在研究黑木耳。
他叫闫宝松。常年奔波在林间地头的小闫,菌农更愿意称他“老闫”。47岁的他又黑又老,看起来不像是个专家,更像农民。
1987年,从八一农垦毕业的闫宝松便分配到省林副特产研究所,从事食用菌科研、栽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从那时起,他和黑木耳结缘。
初出茅庐的小闫,一头扎到林场,和菌农“混”在一起,书生变成了老农。大量来自一线的数据,准确可靠,影响木耳产量和质量的病根儿也找到了。
不久,根据我省自然气候、资源等条件及食用菌各个品种的特点、市场前景等因素,闫宝松研发了适合我省大面积生产的黑木耳、滑菇等品种的栽培和丰产技术,培育出了黑木耳优良品种3个,1个通过省级审定登记,2个通过市级审定登记,并在全省食用菌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紧张的下乡之余,闫宝松先后主持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近20篇,主持参与制定了我省主栽黑木耳、滑菇、元蘑、猴头等食用菌生产栽培的技术规程。
菌农都说,闫宝松研究的黑木耳很特别,没有虫害,产量还高。宝山林场的范文濮竖起大拇指:老闫的技术管用,一句话够我们跑10年的。闫宝松说,他防治黑木耳病虫害不用药,采用的是生物防治,可提高木耳自身免疫力。木耳没有农药残留,产量高品质好。闫宝松向记者展示了大耳片且小根的木耳,果然与众不同,这种木耳一袋让菌农增产0.3两,增收0.6元。
天气刚刚转暖,闫宝松(右一)又背起挎包,扎进了林区田间地头,现场帮助菌农解决实际问题。(跃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