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发展地栽香菇9万袋,当年就实现收入43万元,今年扩大了生产规模,发展14万袋,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收成。”平泉县党坝镇煤岭子村食用菌大户李桂香边指导工人干活边介绍着。
煤岭子村是平泉重点扶持的贫困村,2010年,县扶贫办为该村投入资金120万元,建“双百亩菌园区”项目工程一处,当年入驻园区的21户农民在赚得盆满钵溢的同时,园区内务工的留守妇女一年也有了近万元的收入。
平泉是河北省产业化扶贫试点县,在推进产业化扶贫进程中,通过整合资源,使小蘑菇成长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主导产业。依托食用菌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县确定的73个贫困村顺利出列,2010年这些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3元。
作为一个产业化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的山区县,在“十二五”期间,如何保持产业化扶贫良好势头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县委书记董正国给出了答案:“不换思路、不换镜头,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扶贫规划。”
按照全省最新的贫困标准界定,平泉还有122个贫困村,贫困人口8.4万。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平泉将对“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35个贫困村按照“连片开发和突出重点”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制定扶贫(扶持)规划,实施“111”工程(即建设农业园区1万亩,扶持贫困户1万户,受益农户收入1万元),工程建设以食用菌项目为重点,计划选择8个村连片开发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800万盘(袋)。确保到2015年,全县贫困村农民收入达5000元以上,让5万农民脱贫。
针对菌农发展生产融资难的问题,平泉县扶贫办对贫困村新建食用菌大棚每个给予3000-4000元无偿扶持资金,保证了农民创业“第一桶金”的来源。引导鼓励贫困农户到金融部门贷款融资,小额贷款按10%予以贴息,以小钱撬大钱,从而保证了发展产业的资金来源,仅2010年,全县35个贫困村共发放到户贷款近亿元,支持贴息资金1200万元。社会投入产业帮扶资金650万元,扶持项目106个。
同时,该县还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2010年累计为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123万元。目前,全县有食用菌深加工龙头企业113家。这些龙头企业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与贫困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更好地带动了扶贫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