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秦大海(右)在研究香菇栽培新技术。
进入6月,随州“菌种大王”秦大海成了最“穷”的人。
今年香菇丰收,秦大海一口气收下了菇农100多万斤香菇,掏出现金5000多万元,“兜兜里一分钱也没有了。”与秦大海交谈时,他时常爽朗大笑。一方面,香菇品质好,可以出口海外卖个好价钱;另一方面,菇农们赚了钱,他打心底高兴。
到秦大海这里卖香菇的菇农,大部分来自随县草店镇一带的百里香菇长廊。
秦大海是百里香菇长廊的第一户菇农。1980年前后,不满20岁的随州草店镇青年农民秦大海在家反复试种段木香菇,多次尝试归于失败。
听说河南省光山县有个福建人在种植香菇后,秦大海立即带上干粮,步行几百公里前去拜师。福建师傅被他的诚心感动,允许他在那里义务干活。通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研,他逐渐掌握了种植香菇的关键技术。
1981年,秦大海开始大面积种植香菇、黑木耳,一举成为草店镇首个万元户。他在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双套袋的“海斌模式”种植技术,使菌袋成品率达到98%以上,出菇率100%,花菇率80%以上。随后,海斌菌种厂诞生。
不幸的是,2000年正月,秦大海创办多年、滚雪球发展壮大的海斌菌种厂被一场大火烧为灰烬。担心他一时想不开寻短见,乡亲们纷纷来看望他、安慰他。
坚强的秦大海没有倒下。大火烧毁了厂房、财物,却没有烧掉技术。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秦大海东山再起,并通过两年努力,将一家小菌种厂发展成了有两个分厂的海斌菌种总厂。
在秦大海的影响和示范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香菇。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笔记整理编印成《袋料香菇栽培技术》和《天麻有性繁殖技术》两本书,免费送给乡亲们学习。
乡亲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占地一亩的大棚,按秦大海的方法种香菇,一年纯收入能达到4万至5万元。不知不觉间,草店镇、三里岗镇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条绵延150多里的香菇种植长廊。
现在的秦大海,喜欢下乡,也有些害怕下乡。看着乡亲们种植香菇致富,他感到特别欣喜。但乡亲们见到他,都会想方设法向他表达感谢。
一次在草店镇檀山村,种植户郭记中、邓爱学、刘友贵都要请他吃饭。他选择在老郭家吃饭,弄得老邓和老刘有些不高兴。没想到,不久他俩又回来了,老邓拿来了一大块羊排,老刘则将家里的熏狗腿带了过来,硬要塞给他。
乡亲们各种朴素的表达方式,总让秦大海异常感动。他觉得,被他们真心认可的感觉,是一种多少财富都换不回的成就感。
正是这种成就感,让秦大海时时挂念着乡亲们,催促着他不断探索香菇栽培新技术,带领大家收获更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