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水泊镇香菇种植基地洪家庄村,菇农付美玲正在采摘香菇。(记者 陈婷 摄)
山东省文登市大水泊镇的香菇远近闻名,也是胶东地区规模较大的香菇生产基地。随着生产规模日渐扩大,大水泊香菇生产已由秋冬季延伸到夏季,价格也是一路攀升。然而受夏季高温、保存期限和外地香菇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夏菇市场近年来有些萎靡不振。
本地夏菇种植“萎缩”
7月20日上午9时许,记者赶到大水泊镇洪家庄村的香菇大棚时,菇农付美玲正在棚内用剪刀剪香菇根部。棚内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菌棒,菌棒上的香菇伞部直径已超过1厘米。“今天清早,我刚和丈夫采摘了150多斤夏菇送到市场上销售。”付美玲指着面前的300多个菌棒说,晚上这些菌棒上的夏菇也可以进行采摘了,明天就能进入市场销售。
付美玲培育香菇已有20多年,她告诉记者,今年她共培养了4000多个夏菇菌棒。目前,她的香菇棚平均每天出菇200斤。
记者了解到,目前夏菇的收购价格为每斤3.6元至3.7元,而市场价格也已经达到了每斤5元。然而,和付美玲一样的菇农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喜悦,市场上的本地夏菇量正在萎缩。
据大水泊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夏菇种植最红火的时候,全镇有100多个种植户,而现在只剩下一半。洪家庄村村委会主任毕辉告诉记者,村里有80多个种植香菇的菇农,但仅有5户菇农种植了夏菇。
外地香菇低价抢市场
近几年,本地菇农在市场销售时发现,市场上有不少东北香菇进入文登,虽然新鲜度没有本地香菇好,但是长途运过来的香菇价格竟然比本地香菇每斤便宜几毛钱,也有的外地香菇打着本地香菇的旗号销售,对本地香菇形成较大冲击。
对此,菇农付美玲说,外地香菇长途运输到文登市场,必须使用保鲜、保水措施。而本地香菇进入市场只需要几个小时,无论是营养价值还是新鲜度都具有竞争优势,但在价格上不占优势,并且从品质上,消费者很难辨别两者之间的差别。
毕辉对香菇市场调查后得知,外地香菇因其当地劳动力、原材料和管理成本低廉、生产量大,直接拉低了销售价格。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本地香菇数量日渐减少,集贸市场或超市大部分被东北香菇占领。
借力品牌提升竞争力
对于发展多年的香菇产业来说,市场行情考验着菇农的应变能力。付美玲和丈夫已经明显感觉到传统生产和销售方式的滞后。付美玲每天起早和丈夫采摘香菇,为了能多卖些钱,他们对香菇根据大小和质量进行分类,然后用剪刀剪除香菇根部,免除了消费者回家自己加工的麻烦,再由丈夫开车进城零售,对比卖给收购商,每斤高1元多。
付美玲夫妇的做法毕竟是小范围的应对,而要想转变整个夏菇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登市“双惠”香菇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庶亮说,为了提高香菇的知名度和质量,大水泊镇政府近几年不断推出扶持政策,帮助菇农进行产品认证。品质和品牌现在都有了,但是还需要把成本降下来,对销售环节的策略重新定位。
大水泊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吕世贵认为,针对出现的新情况,下一步镇政府将引导菇农在降低成本和增加品质上下工夫,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将邀请菌类方面的院校教授和研究人员对当地菇农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建立更先进、更高效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借助无公害产品品牌,考虑在市场上设立“大水泊香菇”专营销售点。同时,引进加工企业对香菇进行深加工,通过这些措施为香菇销售设立“缓冲地带”,提高菇农的“抗冲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