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基层是新闻事业的沃土,也是新闻记者了解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新闻源头去,体察民生诉求,回应百姓关切,推动社会进步,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共同的理念和自觉行动。近期,本报记者开始分赴农村、企业、学校、家庭、公共服务行业等基层一线,在促膝交谈中体察民情,在贴心交流中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捕捉时代最真实的脉动、最真切的感动,让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化为实际行动,让新闻报道饱含质朴情感、散发泥土芬芳,真正实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仲秋时节,凉风习习。8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济宁市中区喻屯镇田庙村木耳种植基地。村支书田加镇指着路两旁的大棚介绍说:“这些,都是种木耳的,总面积有400多亩。”
抬眼望去,这些大棚上面大多爬满了丝瓜、冬瓜、南瓜秧或者豆角、梅豆秧,洁白的丝瓜花与冬瓜花、黄色的南瓜花、暗红色的豆角花与梅豆花争奇斗艳,丝瓜、冬瓜、南瓜一声不响地在棚侧吊着、在棚顶躺着。覆盖大棚的土色稻草苫子相形之下显得有些寒碜。“这是用来遮阳的,木耳喜欢七分阴、三分阳。”田加镇说。
走进村民田广泉光线略暗、气息潮湿的大棚,映入眼帘的是非常齐整地摞在架子上的一排排有些发白的圆形小袋,袋子的两端,古铜色的木耳如一朵暗色的花在盛开着。“这个小袋就是木耳菌棒,里面是由锯沫、玉米芯、豆粕、麦麸等混合而成的基料。菌棒两端各划开四个小口,木耳就从小口长出来”,村委会主任王忠民拿起一个菌棒向一头雾水的记者解释。
记者也拿起一个菌棒,轻轻捏了捏上面的木耳,感觉叶片柔软而富有弹性。“这上面的木耳,质量已不太好。因为木耳每年要采摘五茬,第一次采摘的质量最好,越往后木耳的片形、厚度、成色越差,现在已是末期”,田加镇说。接着,他向记者介绍了木耳种植流程:每年11月开始筹备基料,然后基料装袋、高温蒸袋灭毒、入棚点入菌种封袋。下年清明节前后,雪花状的白色菌丝显现时在菌棒两端划口,一个月后,第一茬木耳便可采摘了。
出了田广泉的大棚,记者碰见了在同一个台田上的大棚主人田广文,他正要去帮妻子收路边晾晒的木耳。田广文的大棚有100米长、11米宽,投了9万多元,棚里有7万多个菌棒。“今年木耳的行情不太好,品质好的干木耳14块左右一斤,稍差一些的一斤9块多。这个棚除去投资,今年大概能有5万元的纯利。”田广文家里还存着将近5000斤的干木耳,想等春节时卖个好价。
站在田庙村木耳种植基地的水泥路上,记者发现,每个台田上都是两个大棚,台田之间是一个宽13米、与台田等长的水塘,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原来这里是一片涝洼地,只能种麦子和水稻,后来也种了几年甜瓜。为建这个木耳基地,村里不光修了水泥路、架设了1500米高压线,去年6月,还集中进行了土地流转和改造,挖鱼池、修台田,台田上建木耳大棚,鱼池里养鱼。现在鱼塘里的草鱼都长到了六七斤重,春天放苗时才三两多。
光这些鱼也能收入2000多元”,王忠民说。
正说着,一个骑电动车的年轻人被村支书拉住:“这是我们村天和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长田广东,也是木耳种植技术员”。坐在马扎上,田广东告诉记者关于木耳合作社的一些情况:合作社已为田庙村的木耳已注册了商标;150多木耳种植户入社;合作社不仅负责进料、联系客商等服务,还成立了信用联盟,在贷款还款上互为担保,第一批为30户,信用社将为加入信用联盟的木耳种植户提供利率相对较低的贷款;外地客户纷至沓来,周围村的群众也来合作社联系木耳种植事宜。“今年,全村能收2000吨干木耳,仅木耳一项,估计全村人均增加收入1500元没什么问题。”田广东满怀信心地说。
不远处,田广东的媳妇周成英正和几个妇女坐在路边聚精会神地手工捆扎装木耳基料的塑料袋,据说一天能捆扎5000个、挣50元。随着她们手指快速地绕动,一个个塑料袋如同少女的头发被打上了蝴蝶结,红色的丝线随风飘荡,致富的希望也在丰收的原野里插上了有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