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我国食用菌的主要消费城市之一,她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前沿,是连接香港和国内的纽带与桥梁,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深圳独特的地理优势为深圳的食用菌行业的生产、加工以及出口销售提供了资讯信息、物流、人才、商贸等优势。深圳市食用菌协会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充分利用了深圳独特的地理优势,借此整合一条最具创新精神、最具影响力的食用菌产业链,打造中国最大规模的食用菌销售体系。
近日记者采访了深圳市食用菌行业协会会长张德宝,以下是谈话实录:
记者:张会长好,请您谈谈您对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并且介绍一下深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张德宝会长(以下简称张):食用菌业,狭义是指食用菌采集、培育、种植业,广义上包括以食用菌为生产对象的食用菌种植业、食用菌精加工业、食用菌流通贸易等系列产业。我国的农业分三大领域:植物是种植业,动物称为养殖业,菌类,叫做食用菌栽培业。近年来在大农业理论中,种植业称为“绿色农业”,海水养殖业称为“蓝色农业”,而食用菌则属于“白色农业”。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它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国食用菌年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
从“十一五”的发展情况来看, 2005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300多万吨;2009年产量达到了2020万吨,2010年的产量到2243万吨,平均每年的增幅达到了12%。
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十分重视,强调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我认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可以形成循环经济,即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又可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确实算得上朝阳产业。
深圳是我国食用菌的主要消费地之一,也是食用菌的国内主要集散地和对外贸易主要口岸,来自全国近百个省市地区的食用菌主产地在深圳设有销售窗口。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场每天鲜菇、干菇、虫草、灵芝、木耳、松茸等的交易量可达280余吨,年交易额36亿元左右。
深圳市食用菌行业协会充分利用了深圳独特的地理优势,创新优势和完备的市场体系等优势,整合全国资源,不断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打造中国最大规模的食用菌销售体系。
记者:深圳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独特优势是什么?深圳食用菌协会有怎样的发展规划?
张德宝:前面我提到,深圳是一个创新型的城市,也是我国食用菌的主要消费城市之一,她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前沿,是连接香港和国内的纽带与桥梁,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深圳独特的地理优势为深圳的食用菌行业的生产、加工以及出口销售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迅速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深圳在全国主产区建有食用菌基地达28个,建立了生产、加工、收购、销售和出口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已形成了产业规模集群,各地食用菌主产大省将目光瞄向了深圳,纷纷推进以深圳市场为龙头,以产业大省为基地的联合、联建工作。现在深圳从事菌种技术、生产栽培、加工、物流和销售的企业已有近百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之多。
审时度势,深圳食用菌行业协会在2010年9月指导组建了深圳最大的食用菌交易中心-——先朗食用菌交易中心,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目前已经投入使用。深圳先朗食用菌交易中心具有“信息优势、物流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将有助于完善深圳食用菌产业链结构,将改变过去食用菌市场“散、乱、小”单一批发零售的局面,有效引导产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增强深圳食用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现在,食用菌出口势头较猛。据我们深圳食用菌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深圳市场每天出口港澳地区的食用菌达25吨,出口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可达15吨,年出口额近8亿元以上,远远高于其它地区。
最近我们食用菌行业协会还计划,借助于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将深圳先朗食用菌交易中心建成“深圳食用菌供港澳地区及出口加工基地”,已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列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重点发展项目,基地的启用将完善深圳农产品出口结构,改善华南地区乃至我国食用菌加工出口滞后的局面。
记者:深圳食用菌协会在大运会期间,为确保食用菌供应的安全有哪些举措?
张德宝:我们深圳目前全力以赴的为顺利召开大运会而努力,根据我们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来保证安全问题。首先我们突出抓机制,对我们的会员企业以及交易中心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协调指挥工作,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追究责任;其次,突出抓源头,我们对所有的企业和交易中心的所有品种都采取安装EAN条码等电子化措施,切实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还有,我们突出抓检测,切实防止食用菌流通环节卫生安全问题,因为菌类在运输、流通环节也是和容易出问题,这样我们就生产、运输、检测、销售等各环节完善管理,并且每一个环节也都责任落实到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每一份食用菌的安全。
记者:您认为食用菌行业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德宝:食用菌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了,这个产业能发展到今天,我认为跟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从具体政策支持来讲,应该说这些年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从小力度到大力度的过程。财政部在“十一五”期间,专门拨给了中国食用菌协会1500万元的资金,主要用于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另外,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专门把食用菌的产业化问题,列入了科技部的重点项目,给予了3400多万元的科学研究经费。此外,农业部在“十一五”期间也投入了几千万元资金,专门用于食用菌产品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从地方政府来看,扶持力度也都比较大。
当前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在我看来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第一个是行业正处发展初期,尚不成熟,要进一步拓展,向广度、深度进军,要让各个环节能够配套齐全,且按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上档次。尤其要注重食用菌市场的培育和开拓,注重深加工的发展和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使食用菌产业能够保质保量持续发展。第二就是人才问题。人才应该说是目前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什么这么说呢?食用菌产业是近二三十年才真正形成规模的一个朝阳产业,发展速度过快,就出现了人才供应不上的状况。因此,我觉得人才队伍的培养应该是下一步予以重点关注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科学技术方面。也就是说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个行业。虽然我国目前有一些专用的食用菌研究院所,也有一些高校设有生物、菌类研究专业,但是从研究发展的进度和步伐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请展望一下深圳食用菌生产的前景及发展趋势。
从我们协会来看,今后食用菌生产要进一步完善工厂化、产业化,向多品种配套方向发展,由室内栽培向室外栽培发展。试验证明,室外栽培所需设备简单,特别是不受场地限制,成本低、效益高,应大力推广这一栽培模式;要向标准化深加工发展。由单一的盐渍和鲜销,向用于制成各种食品、罐头制品、药用品方向发展,通过标准化深加工达到多次利用的目的;向多种袋用料栽培发展。从最早使用的木屑、稻草、麦秆、高粱壳等农副产品向下脚料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杂草、果皮、树叶及轻工业废料逐渐派上用场。
我们还要进一步实施“质量立菌”战略,把菌种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重点实施龙头带动型、市场牵动型、专业合作组织产销一体型的以“品牌”为中心的产销标准化生产。
要实施“科技兴菌”战略,把品种多元化、技术高效化、产品优质化、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食用菌产业的主攻方向。同时,把培育市场、活跃流通作为菌业发展和增效的重头戏。依托食用菌综合开发项目,把深圳先朗食用菌交易中心建设高标准的集贸易、洽谈、加工、储运、产品展示、餐饮、服务、培训、信息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中国华南最大食用菌交易市场,招全国各地客商,集全国各地产品,巩固深圳在中国的食用菌产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功能。改善食用菌辅材料交易市场硬件建设条件,创新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建成中国华南食用菌物资供应中心。广泛开展物流配送,直销经营等新型服务业务,健全食用菌销售网络系统,拓宽食用菌销售范围,不断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随时了解国内外食用菌市场信息,实现销售网络化,在推动中国食用菌业走向创新发展新阶段中,做出更大的贡献。